狐狸鱼

选择性必修2综合测试一

发布时间:2022/5/11 17:12:22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m.39.net/pf/a_5197605.html

综合测试(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第3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接近K值

D.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第1阶段种群增长速率较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在种群数量为K/2时最大;第3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C

2.某同学调查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下表所示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中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  (   )

样方编号

1

2

3

4

5

数量/株

1

0

0

1

0

A.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B.适当减少样方数目

C.改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D.改变计数方法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只有2个样方中含有植株,说明样方面积太小,应该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答案:A

3.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藻类为食,因此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A项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不同,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不同,B项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项错误。

答案:D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摄食,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项错误;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B项错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项正确;有些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D项错误。

答案:C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小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且逐级递减;捕食者的气味等信息有利于被捕食者躲避,对捕食者是不利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营养级的高低与个体的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A

6.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kJ的能量,消耗丙的能量是  (   )

A.kJ  B.kJ  C.kJ  D.kJ

解析:庚的能量增加1kJ,且庚从2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相等,则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消耗丙的能量为0.5÷(10%)3=(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消耗丙的能量为0.5÷(10%)2=50(kJ),即总共消耗丙的能量为+50=(kJ)。

答案:A

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的是  (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

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

C.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增加纤维长度

D.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诱惑蜜蜂采蜜传粉

解析: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黑光灯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昆虫具有趋光性,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生物的影响;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种群繁衍的影响;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增加纤维长度,属于植物激素的应用;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诱惑蜜蜂采蜜传粉,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C

8.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C.在“草→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植物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从而释放出来

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属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草→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植物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从而释放出来,属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答案:C

9.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解析: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直接影响物种的数量,A项正确;芦苇和藻类等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项错误、C项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残体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项正确。

答案:B

10.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解析:大量开垦草地会造成植被的破坏,引发环境问题。

答案:C

11.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部分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氧量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答案:D

12.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直接减轻臭氧层的破坏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可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弱温室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而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可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D

13.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培养液的温度不会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每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都应轻轻振荡几次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改变培养液的温度会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项错误;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B项正确;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进行抽样检测,C项错误;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项错误。

答案:B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利用的

D.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C

15.下列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B.人除有农产品需求外,还有其他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解析:人口增长导致人类对粮食等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人除有农产品需求外,还有其他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使人口增长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即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将会增加;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答案:C

16.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漠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从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出发,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东北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其天敌可能又会因为缺乏天敌而数量大增,从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危及整个生态系统。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8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下图为欧洲兔和袋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      ;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某种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     。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 。

解析:(1)0→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则a年种群数量Na=24λa。欧洲兔以草为食,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引入狐狸后,a→b年,欧洲兔数量略微下降,袋鼠数量明显下降,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3)该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是负反馈调节。(4)引入的病毒对欧洲兔进行选择,导致大量个体被淘汰。由于部分个体具有抗性并大量繁殖,d年后,欧洲兔对该种病毒的抗性增强,种群数量逐渐回升。

答案:(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该种病毒的抗性增强

18.(10分)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均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上(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一段时间后,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的数量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B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C实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      (填种群的特征)不同。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中乙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      (填“高山草原”“亚高山灌木丛”或“针阔混交林”);该群落演替是在原有      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是次生演替。

(3)C实验地块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其中丰富的植被类型又为动物创造了          ,使得其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4)有一个由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A实验地块,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      ,该数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是  。

解析:(1)混合种植后,得到的某植物种子数量的多少反映了该植物的出生率大小。B实验地块中乙种子数量最多,在几年内将不断繁殖,即乙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2)A实验地块中甲种群占优势,甲种群来自高山草原,故A实验地块将来会演替为高山草原。由清除其他植物的实验地块变为高山草原,这种演替是一种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3)任何群落的空间结构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植被为动物提供相应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而丰富的植被类型能使动物数量增大,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4)在理想条件下,即没有敌害,食物和空间充裕时,田鼠种群在t月后的数量为Mλt。

答案:(1)出生率 增加 (2)高山草原 土壤 (3)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4)Mλt 资源、空间充裕,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等(或种群增长不受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或理想条件)

19.(10分)下图为组成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圈内所有的            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在[Ⅰ]      、[Ⅱ]    、[Ⅲ]      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3)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

①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

有      价值;

②在上述食物链中,麻雀数目的增多,导致蛇的数目也增多,但蛇增多后,麻雀数目受到抑制。这种内在的调节作用属于      ,同时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解析:题图中的Ⅰ、Ⅱ、Ⅲ分别是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不同层次说明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

答案:(1)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2)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3)①直接 ②负反馈调节 间接

20.(16分)下面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a~d表示能量,①~⑩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      (填序号)过程实现的。植食性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      (填序号)箭头所示。

(2)该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除A外,还有      (填字母)。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      个营养级。

(3)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一种有机氯杀虫剂)污染,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    (填字母)。

(4)大豆、蓝细菌、硝化细菌都属于A生产者,其中硝化细菌是

以       作用的方式合成有机物的。这三种生物中细胞结构相似的是             ,主要原因是 。

(5)图中释放的能量d是通过生物E的    作用实现的。

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生产者的①光合作用固定的。植食性动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其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是⑤箭头所示。(2)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为生产者A和分解者E;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A→B→C→D,则该食物链含有4个营养级。(3)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体内富集的DDT越多,因此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D。(4)蓝细菌与硝化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均无成形的细胞核。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

(5)动植物遗体残骸等中的能量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1)① ⑤ (2)E 4 (3)D (4)化能合成 蓝细菌和硝化细菌 它们的细胞中均无成形的细胞核(5)呼吸

21.(16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的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对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

(2)如果将最高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最高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原因可能

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畜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的,因此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2)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的反转不是最高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根据“恐惧生态学”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原因可能是甲对最高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最高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根据“恐惧生态学”可推测,该地区野畜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的原因可能是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畜,或者野畜因恐惧减少了取食。

答案:(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 (2)甲对最高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最高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畜;野畜因恐惧减少了取食

电子档见最后

感谢命题老师的辛苦付出,请转发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帮助。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7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