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人们为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发布时间:2023/1/22 22:56:50   
北京好看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冥王星是行星吗?汽车每行驶公里是否需要更换机油?巴西的首都在哪儿(巴西利亚)?美国小说《白鲸记》的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是谁?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多少位法官……

面对这些毫无关联又涵盖各种门类知识的问题,你能答对几道?你可能会说,我又不参加智力竞赛,不知道这些知识,对我的生活又没影响。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却说,有影响,而且影响很大。他在《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这本书中也讲到一个知名导演犯常识性错误的案例。

年上映了一部美国动画片《兰戈》,讲的是一只变色龙成为西部边陲小镇的治安警长的故事。导演戈尔·维宾斯基阐述了自己是怎么想出这一基本设定的:“我们讨论了各种设想……一个住着沙漠动物的西部世界怎么样?这就定下了基调。然后,必须要有个经典场面里的局外人。既然我们的故事背景是沙漠,那么设计个水生动物怎么样?既然是水生动物,那变色龙怎么样?”

在这里,维宾斯基犯了一个错误,变色龙不是水生动物。查查百度百科就知道,变色龙的学名叫避役,属于蜥蜴亚目避役科爬行类,产于东半球,主要树栖。作者指出,执导过《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维宾斯基差不多是好莱坞的顶级人物了,他犯的错误不仅仅说明他个人的知识不够丰富,更说明他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一种不关心事实的文化氛围。

维宾斯基指出,以前,知识是存储在书本里的;现在,知识上传到了云端,搜索就可以得到。如果维宾斯花一点点时间上网搜索,就不会犯这样的大错误了。当知识发生了“大迁移”,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知识大迁移》中,作者剖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无知,还意识不到自己无知的原因;通过覆盖全美的调查和研究,以大数据的形式揭示了知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告诉大家学习哪些知识可以更富有、更幸福。

为什么人越来越无知

“元无知”是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过去的无知,是在考场上犯愁。现在的无知,是面对搜索框,不知道输入什么。

书中有个例子,一个劫匪在没有任何伪装的情况下,连续抢劫了两家银行。监控把他的相貌拍得一清二楚。警察很快就找到了他。他面对警察,一脸的诧异:“你们怎么会找到我的啊?我可是在脸上抹过柠檬汁的。”

这名劫匪既没有妄想症,也没有吸毒。他之前看过一则电视新闻,把柠檬汁抹到脸上,摄像头就拍不到人脸了。他看到这个新闻就信了。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和同事克鲁格对这个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系列研究,提出了心理学上一条非常著名的理论——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一现象被称为“达克效应”。

在美剧《傲骨之战》第二季第八集中,被告方律师为了影响陪审团对案件的判断,利用社交媒体“脸书”的微定向功能,向符合陪审团人员特征的少数用户推送诸如“原告曾经的不光彩历史”“鉴定人曾做过伪证”等虚假新闻,试图造成陪审团对原告一方的不良印象。被告方律师不在乎新闻真假,只在乎陪审团的判断力因为这些信息而受到了干扰。在这里,社交媒体成为影响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方式。

人类对基本的事实性知识的无知究竟到了怎样的程度呢?作者告诉我们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任何愚蠢的消息。

太阳绕着地球转,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外星人会到地球上来绑架儿童,同样也会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特朗普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社交媒体流传着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雇佣替身护送丈夫前往空军一号的说法,这一说法毫无根据,但就是有人会相信,还言之凿凿地贴出对比图。知道得少不可怕,接收到了错误的信息也不可怕,无知更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知,也就是“元无知”。

那么,能够方便地在网上搜索信息就能避免元无知吗?也不一定,作者讲到了谷歌效应——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

年,哈佛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把40个事实短句输入到电脑里,这些事实短句如“鸵鸟的眼睛比脑子大”。实验分两轮进行。

第一轮,A组的受试者被要求要记住这些事实,B组的受试者没有被这样要求;第二轮,A组的受试者被告知自己输入的短句会永久储存在电脑里,B组的受试者被告知一旦输入完毕,电脑会自动删除。

事后,所有受试者接受了记忆的测试。结果发现,第一轮中无论是要求记住这些事实的受试者还是没有被这样要求的受试者,他们的表现并无太大差别;第二轮中,被告知输入的内容很快会被删除的受试者,其得分要高于A组的受试者。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大脑更倾向于记住那些不久就会消失的信息,而对于网上很容易就能获取的信息则选择性忽略。这一现象被称为谷歌效应。

网络为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机制:更少记忆,更快遗忘。在如今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让更多的人变得无知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其实提到了两种知识,一种是事实性知识,一种是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知识,如各国的首都、各省的省会、历史大事件的日期、法律条文等等;方法性知识也好理解,比如网上的一些付费课程“快速阅读法”“21天学会绘画”等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传授知识,不如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进入移动时代,知识的传播规律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授人以鱼,未必不如授人以渔。事实性知识更为重要。

荷兰国际象棋大师阿德里安·德格鲁特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请国际象棋高手和新手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惊讶地发现两者没有太明显的差别。我们通常以为,高手会预测到接下来的几步怎么走,然后在头脑里想出对策。实际上,高手只不过是有更好的直觉罢了。

德格鲁特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棋手们看5秒钟真实对弈的国际象棋布局,然后让他们按记忆重新布局。结果发现,高手几乎%地还原了每一枚旗子的确切走位;而新手的准确度在20%以下。

接着,德格鲁特继续做了一个实验。他让棋手们观看随机摆放的棋盘布局——棋子是随意摆放的。这一次,无论是高手还是新手,表现都很差劲。这说明,高手更擅长记住真实的棋盘布局,靠的是过往的事实知识。逻辑与高手们的表现无关。国际象棋高手们通过学习许多“事实”,将这些事实整体拼合起来,最终获得直觉。

作者认为,学习者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只有这样,他才能免受达克效应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借助谷歌补上自己所欠缺的部分。学习事实是我们建立直觉的一种方式,事实也是所谓技术和天赋的基础。

“狐狸式”的广博胜过“刺猬式”的专精

这句话来自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的“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年,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对这个比喻做了进一步定义:刺猬是一个专家,能把所有事情都跟重大核心概念联系起来;狐狸是个多面手,对各种方法抱持开放心态,对彼此矛盾的观点也能理性处理。

几乎所有用狐狸和刺猬打比方的人几乎都是为了赞美“成为狐狸”的美德。狐狸是个多面手:思想开放,以事实为基础,有创业精神。刺猬只专注于“重要观念”,不管它是否切题。正如人手里一旦拿着锤子,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

沃顿商学院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发现,大多数时候,智库专家(刺猬)并不比小报的胡扯更准确。跟“记者或《纽约时报》善于思考的读者”相比,有资历的专家们并不擅长预测。常识性的与背景相关的简单知识竟然出人意料地有用处。

作者为了找到那些能让人更富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知识,也做了一番调查。他发现,一个人对于一般事实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密切相关,相对而言,一个人对于复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水平却不存在那么密切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懂得越多的人收入越高,懂得越深的人收入却不一定越高。

广博的知识面能在职场带来实质性优势,脑袋里装着大量事实性知识的人更精于创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使他们看到了其他人忽视的类比,能够为问题拟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公司里层级越高的领导,能充分掌握外部公司及公司内部不同部门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一些能力强的普通员工未必能获得的,那么,领导处理问题自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因为他能结合更多的信息和事实做出比普通员工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结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在信息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除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广泛涉猎非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会带来更高的收入。如果说方法性知识构建心智殿堂的地基和框架,那么事实性知识就如同搭建这座殿堂时一块块的砖。单个看,这些砖既微小又无足轻重,抽掉几块我们的心智殿堂也不会坍塌。但这一块块代表事实性知识的砖,却能帮助我们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行稳致远。已知的事实,让身为公民的我们更睿智,还带来谦卑。本书的颠覆性在于——知识大迁移时代,知识杂一点、多一点、浅一点才更可行,每个方面的知识会一些、懂一些,一知半解才会举一反三,更利于我们在这个时代生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