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灾民为何不去捕鱼打猎呢

发布时间:2022/8/17 17:52:01   
北京看皮炎的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29/9506104.html

大雁屎都成了灾民争抢的“美味”,估计鱼虾和野兽早就已经变成肥料了吧。那么,饥肠辘辘的人到底是去捕鱼还是去喂鱼,这还真就不好讲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农耕社会。农耕对比游牧与渔猎好富裕很多,究其原因在于几亩薄田就可以养活一家人。而游牧和渔猎则不完全做不到这样,他们必须有大量的幅员作为支撑。

由此可以看到,农耕要比游牧和渔猎,具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农耕地域的发展,要普遍好于游牧与渔猎地区。

可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古人还是没有办法彻底战胜大自然,他们依旧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一场天灾人祸下来,受伤的全是老百姓。

在影视作品中,例如前些年拍摄的《》这部电影便是以年的河南大饥荒为故事背景,里面“易子而食”的故事情节,并非导言杜撰,而是真正的发生过。

河南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一般来说,这个地区还是比较富裕的。在唐宋时期,河南一直作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咱将以河南饥荒为例,分析为何灾民不去捕鱼打猎?

在年,河南省发生了大旱灾,直接导致了夏秋两季绝收。而且,在大旱之后,又紧接着遭到了蝗灾的侵扰。

这俩事儿连在一起,就导致了河南的百姓早早吃完了家里的存粮。按照记载,河南的老百姓们,并没有在家里等着饿死,他们也采取了措施来对抗灾难。

干旱持续时间很长,起初发生干旱,造成夏季绝收的时候,已经有部分人存粮告急了。他们是最贫穷的一批人。于是,其中的一批人选择去借粮食,还有一批人,在粮食告急的时候,就已经出去抓鱼了。

周边的小河与池塘,里面的水除了被太阳蒸发之外,很大的一部分还被用作了灌溉之用。不少的池塘与小河,基本都被抽干了。里面的鱼虾,在那个时候,基本上已经被吃光了。

夏季绝收以后,最先缺粮的一群人,走上了沿街乞讨的这条路。我想说的是,这群人是最容易活下来的那群人。

因为在这时候,别人还有不少粮食,乞讨的竞争压力也小。不少人在河南当地要不到饭之后,逃荒到了临近地区。

要知道,这时候境内的鱼虾与池塘,在第一轮交锋中,基本上都已经被干掉了。

紧接着,不少有存粮的人,挨到了秋季。结果秋季也没有收获多少粮食,这期间,已经陆续有一批人扛不住了,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使劲往外迁徙。要知道,河南地区多是平原,不少人跑了很远,跑到了附近的山上,去采集野菜、顺便再打打猎。

两个耕种季下来,由于干旱,地里的植物基本没有生长多少,小动物们也基本都断了粮食。灾民没有上山之前,小动物们还可以啃一啃树皮,吃一吃草根,好歹留着一口气。

但灾民乱窜,山上唯一的那点资源,基本也就告急了,在灾民采集野果野菜的过程中,他们还能轻易捕捉到小动物,不过此时的小动物,也是被饿得跑不动,浑身皮包骨头了。

在这种情况下,等到这些资源被用得差不多的时候,也就是大面积灾荒爆发的时候。灾民的眼睛里面,盯的不是钱,而是食物。但凡是有点吃的,基本都会一拥而上。

基于以上大环境,咱们再聊聊捕鱼和打猎的事情。

在以上大背景下,灾区的小河小池塘里面的鱼虾,基本已经告罄了,连窝在淤泥里面的泥鳅,基本上也都被挖出来吃掉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想要捕鱼抓虾,他们就需要走很远,走到大江大河旁边来做这件事。

当他们走到了大江大河旁边,面对的是水流湍急的河面或者是海面,因此,他们还需要制作船只还有专业的工具,理论上才有机会捕捉到鱼。

既然问题聊到这里,一个世代以耕种为专业的人,集齐了船只和渔具,就能够下海捕鱼抓虾?正常来讲,他们恐怕连将船顺利地划到深水区,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除此之外,每个地方的资源,都有一个限度。即便是灾民有钱,他们在渔民的手里购买鱼虾,也会因为大量灾民的涌入,导致这个地方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人,从而导致这个地区也变成一个灾区。

说完了捕鱼,再说打猎。

结合上文可以知道,灾民起初是有余粮的,但这个地区的兔子狐狸老鼠们,是没有存粮的。因此,小动物们是最先感到压力的一批。

他们或许早早的就已经逃离这片地区,跑得慢的,基本上都被下锅了。在这种情况下,灾民要想上山打猎,首先就要找到一片适宜动物生存的山林。

可在古代,山林可不是谁都能进去捕猎的,这些都属于国家的资源。再退一步说,灾民们啥都不管了,官府也开放了林子,里面还真的生存着不少小动物,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灾民要拖着几天没有吃饭的身体,跑到林子中打猎。一来他们缺少工具,二来他们大多是农耕能手,打猎本就不擅长。

别说他们了,就说那些常年打猎的人,都不敢保证,每一次都能够有所收获。

众所周知,人在饿肚子的时候,最节能的方式,便是呆着。如果呆着不动,没事嚼一嚼草根,喝上点水,也能活下去。

哪天运气好,在抢上一坨大雁屎,补充一下营养,活下去或许真有可能。可如果盲目地选择跑进林子里,折腾一圈要是没抓到小动物,那么他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巨大的能量消耗,将导致他再也没办法坚持下去。即便是几个人合伙抓到了老鼠或者兔子,基本上也都是饿得皮包骨头的那种,补充的能量还不如消耗得多,反而得不偿失。

从以下可以知道,灾害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去捕鱼或者打猎,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不是常说嘛,旱灾之后多是蝗灾,那移动的蝗虫,不就是活动的蛋白质吗?

灾民完全可以尝试着吃蝗虫。如果单纯这么来看,还真的是一条路。不过,古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认为蝗灾是天神在惩罚他们。针对与蝗虫,他们不会吃,也不敢吃它们。

一直到唐朝时期,又发生了一次蝗灾,李世民外出考察民情。为了鼓励灾民对抗蝗虫,也为了在一定限度内减少饿死的人数,他当场吃了几只蝗虫。

灾民受到了鼓舞,后来才有了捕捉蝗虫的做法。

虽说蝗虫可以捕捉,但如果作为食物来说,基本上可以算是杯水车薪。

蝗虫会飞,古人没有工具,不容易捕捉。除此之外,他们对于蝗虫的烹饪来说,并没有太好的办法。

在旱灾之后,多会伴随着蝗灾,那么灾民为何不可以捕捉蝗虫充饥呢?

蝗虫虽然多,但毕竟是长着翅膀的,灾民想要捕捉蝗虫,首先就要有工具。否则,就要花费很多的力气。

其次,即便是抓到了蝗虫,它们也没有很好的烹饪办法。油炸是最好的方式,可以杀灭蝗虫体内的寄生虫。

可灾民又往哪里去搞食用油呢?

单纯用水煮蝗虫的话,是很容易生病的。可即便是这样,灾民也无法靠着蝗虫来度日,因为蝗虫飞过来之后,多是数万只,一天之内,方圆数公里的范围内,就吃光了。

吃光之后,蝗虫就飞走了,只留下一脸无助的百姓。

综合以上原因可以知道,只要是一个地方遭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趁着手里有粮食,抓紧转移到不遭灾的地区。

一旦是旱灾扩散,余粮吃完,方圆数里之内,将再也没有可以吃的动物。当草根树皮都被吃光,连大雁屎都成了抢手货的时候,就别再琢磨这捕鱼抓虾等不切合实际的事情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09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