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狐狸鱼 >> 狐狸鱼的形状 >> 专才和通才,哪种人更有生存优势
本期导读
不同的生存策略
①苍蝇和蜜蜂
②刺猬和狐狸
如果你想做个人品牌,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发现自己有好几个优势,要怎么舍九取一,力出一孔呢?一直举棋不定。然而,有的人却没管什么定位,不断在尝试。
如果你正进入一个新领域,你是按照专家或者大咖给的建议先学套路,少试错;还是自己从各个平台找资料看,从鱼龙混杂中找出头绪?
这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苍蝇和蜜蜂,代表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
蜜蜂和苍蝇的实验: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讲述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都装进同一个玻璃瓶里,瓶子横着放,瓶子底部对着光线好的窗口;瓶口敞开着。
你猜,是苍蝇先飞出瓶口,还有蜜蜂?
很多人认为,应该是蜜蜂先飞出去的,因为蜜蜂会筑复杂的蜂巢,从这点上说明,它们比无头苍蝇更聪明。结果,恰恰相反。
就是由于蜜蜂聪明,它们有感光性,会朝着有光线的地方惨烈猛冲;苍蝇呢,它们没套路,乱冲乱撞找出路。
结果,苍蝇都飞出去了,蜜蜂还在撞玻璃瓶底部。
蜜蜂模式和苍蝇模式
这个实验就是出名的苍蝇模式和蜜蜂模式,代表两种不同的生存策略。
苍蝇模式,就是像苍蝇一样无脑乱撞,不断试错,即兴发挥,没规律,没计划。
蜜蜂模式,是有套路的,代表理性,逻辑、有目标之后不会随意变动以至跑偏。
这两种模式,没有优劣。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使用不同的策略。
如果,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很重要的一个技能是,从”蜜蜂模式“切换成”苍蝇模式“,不断试错和尝试,这样才有机会找到“出口”;
一旦找到“出口”,我们再主动调成“蜜蜂模式”,全力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标。
狐狸和刺猬
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Arkhilokhos),他的诗中有一句: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狐狸什么都知道一点,涉猎广泛,喜欢尝试,就像部百科全书;刺猬呢,专心只做一件事,心无旁骛。
也有人解释,「狐狸机巧百出,不出刺猬一计防御」,刺猬一刺以贯之,狐狸也拿他没办法。还有人延展了故事,说狐狸把缩成球的刺猬推入水中,刺猬怕水,只好将身体打开,狐狸就趁机把刺猬吃了。
在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狐狸和刺猬代表截然不同的人格,刺猬是一元论者,狐狸是多元论者。
像刺猬一样的人,手里拿着锥子看哪里都长满钉子,形容的是专才;
像狐狸一样的人,追逐多目的,既要还要,对什么都有好奇心,各种工具都了解一点。
他还列举了很多历史名人,给他们做了分类。比如,但丁是刺猬,而莎士比亚是狐狸;此外,柏拉图、黑格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乔伊斯都是狐狸。
哪种人格倾向更能适应生存呢?
刻意练习
这个词在关于学习、成长类书籍中使用频率很高,讲的是要精进一项特定的技能,养成一个明确好习惯,要主动、有意为之的做练习。
就如小学生,要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就得不断做题。
刻意练习其实就是进入蜜蜂模式,深耕某一特定领域,练习套路,精进自身。
运动员这个职业,有一套健全的评分标准,考核刻意练习的结果,运动员都是专才。
冰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羽生结弦是位受人尊重的花样滑冰运动员,他在自传《苍炎》中说,以前被问过,希望成为艺术家还是运动员。他回答说:
“运动员有运动员的厉害之处——绝对的力量、高超的跳跃技术……这样的运动员技术自然得先掌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成为艺术家,这才是我的目标。”
为了能提升自己的技术,完成4A跳,他基本上要花平常人两倍的时间去练习,每天刻意练习4周跳60次,别的选手每天练20-30次;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伤痛中度过。
只有刻意练习才能打破他的舒适区,带他去到花滑的极限;成为专才,少不了刻意练习。
刻意尝试
在蜜蜂模式和苍蝇模式的实验中,蜜蜂被自己固有的领域困住了,苍蝇无疑显示出更强的适应性;
在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眼中,狐狸和刺猬也没有高下之分,两种思维方式都有优缺点。
人是作为专才好,还是作为通才、全才更有生存优势呢?
达尔文说,那些最强的最大的,不一定是最适应环境的。能存活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强的最大的,而一定是最适应环境的。显然在玻璃瓶这个困境内,苍蝇更适合生存。
爱泼斯坦在《成长的边界》这本书中用大量的事例证实,其实通才的贡献度比专才要更高,“在当今这个AI时代,一切都变化得太快,高度专业的结果就是信息的不流通,这让过度专业化的人才最终变成一个「孤岛的天才」”。
一个人要成为高阶管理者、在某个领域做出点大事,是应该广泛涉猎、具备通识的。和专才比,通才接触的范围广,有更多机会进行知识迁移,还能建立解决问题的外部视角。
如何成为通才呢?
就像谷爱凌这样的通才,从小,她的妈妈就让她尽可能尝试更多领域。她除了滑雪、还是斯坦福高材生、又是模特和代言人。
如果说,专才都是刻意练习提升技能;通才的学习就不一样了,是刻意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