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狐狸鱼 >> 狐狸鱼的形状 >> 庄子应帝王真义治理天下的终极办法
作者:余云开
导语:自古以来,天下纷争,从未停息过。就在今日,乌克兰还是战火连天。归根结底,还是人类没有找到和应用最佳的管理办法。人类该何去何从?多年前,庄子就提出,治世非“无为”不可,否则天下纷争永无宁日。今天来看,依然让人如梦初醒,或许当天下皆用“无为”时,则天下可太平也。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第7篇文章,也是公认为庄子真作的最后一篇,前面几篇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至此,庄子已经从人的存在本相、世界的本相,到养生真谛、高级处世的法则、人如何活出最大价值、以及道的基本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他的看法和思想。
当对以上的基本问题解决以后,庄子最后推出了他的治国理念,圆满地解决了人生在世将要面临的各个层面的问题。
《方注》说:“此篇是针对帝王而言,因此谓之《应帝王》。”《正宗》说:“应,回答。即应帝王,就是应对帝王治国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今注》说:本篇的“主旨在于说明为政当无治”。
显然,“应帝王”就是写给帝王看的,也就是教帝王如何治世的。当然,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用在企业管理上也是非常实用的。
在本篇文章中,庄子用七个寓言故事,通过论辩的形式,将其治国主张精确地表达了出来。
一、无为,是最高境界的治世方法
在开篇第一则故事里,庄子就深刻地提出“无为”思想,对于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的必要作用。在这里,庄子写了两个人物,啮缺和王倪。啮缺代表那种爱争强好胜的人,王倪则是代表得道的智者。
故事首先讲了啮缺就求教的名义向王倪刁钻发问,问了四次,王倪都以“不知”应对。啮缺就高兴得跳起来,觉得自己比王倪高明。
之后,啮缺就将自己把王倪问得哑口无言的事情,向另一个智者蒲衣子讲。但蒲衣子并没有称赞啮缺,反而指出了他的浅薄,而称赞了王倪,并指出了他们两人的区别。
在这里,蒲衣子用两个人物的生命状态来举例对啮缺说明。
这两个人,就是“有虞氏”和“泰氏”。有虞氏着迷追求世俗荣誉,一直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也确实能笼络很多人。但正因为如此,有虞氏唯恐哪里出差错,整日提心吊胆的。因此,有虞氏反而被这些东西所捆绑,搞得精疲力尽。相反,泰氏不贪慕世俗荣誉,所以不去树立某种人为道德标准去笼络人心,却能安稳睡觉,安闲自得生活,即使有人把他当成牛马嘲笑,也影响不了他的心情。
在这里,虞氏的生命状态实际上就不如泰氏。泰氏不需要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装”,也不需要费尽心机守护自己的“名誉”。因此,他可以过着最本真的生活,不受外物的影响,从而能够保持纯真高尚的品德。
试想,今天有多少人不就是像有虞氏一样,“活在别人的看法中”,整日为了一些所谓的“面子、荣誉、名声”,别人买车买房,我也要买车买房,把自己搞得劳心劳力,最终丢失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两种人生,简单理解,就是“有为”和“无为”的人生。“有为”是一种自作缚、作伪多、非本真的生活,而“无为”则是一种本真的、顺道的、幸福的生活。
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去探讨这个寓言故事,就会发现王倪的做法是最具智慧的。
王倪没有回答啮缺,或者说没有与啮缺争辩高下,这恰恰说明“得道”后的高明。常人看不出,但得道之人知道,这种行无言之教的“无为”方式是带来双益的局面,一方面王倪自己不会在争辩中劳累,另外一方面是顺道而为——让啮缺能够尽快碰壁。
因为王倪的不辩,啮缺就能够自傲起来,一旦他自傲起来,他就必然会到处去宣讲自己的高明。这样他就容易碰壁,碰壁得越早,对他的成长越好。那么,当啮缺碰壁之后,他的心智就能够清晰地将自己自以为是的行为与王倪与世无争的行为对照起来。由此他就会瞬间开悟,发现自己的浅薄。
或许有人会问,那王倪为什么不直接教导啮缺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当啮缺向王倪刁钻发问,就是带着一种“对立”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简言之,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高明。所以啮缺在动机上,就已经把王倪作为对手、抬升自己的工具。那么,王倪自然就不会回答他了。
否之,如果王倪与啮缺发生了争辩,无论是谁争辩赢了,都是双输。王倪自己也很劳累。假使王倪赢了,啮缺也会不服气,因为他的理智可能被怨恨、屈辱所遮蔽。何况,辩论的话语本来就充满很多歧义,啮缺没有道心,难免又分辨不出好坏。那么,即使在未来啮缺碰壁,由于啮缺没有一种鲜明的参照,他就得不到反照。
所以,王倪的不辨、不争、不答,就像大地、天道一样,虽沉默无言,但无所不包,又无所不造化。
当然,庄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帝王,靠“人为”的能力、才华、树立的道德仁义等方法去治理国家。在最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最后就会是双损。首先你的生命状态,将会被困在你自己造的牢笼之中,终身背离大道,难得幸福可言。其次,你还可能治理不好国家,甚至搞得一塌糊涂。
那么,用一句很经典的话来说,就是“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从哲学深层次上来讲,大部分人都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且大部分人都活在自设牢笼之中。就拿帝王来说,掌握着天下的生杀大权,貌似很自由,无所不能。但其实皇帝是最不自由的,他只能整天呆在皇宫里,被一堆的事务、担忧、恐惧、期望、野心所禁锢,还不如一个流浪汉快活;再拿现在的明星来说,当他成为了明星之后,出门就没有那么方便了,而且整天对自己的“热度”“绯闻”担心,活得一点不轻松。
也就是说,“人为”的东西越多,人就越累,越不自由。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人为”达到了高度紧密的地步。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唯科学论的主导下,全世界陷入了追求“机心、机巧”(老子言)中,人们不断研发各种便利科技,又在这种科技带来是生存机制刺激下,不得不发展更高的技术。这些技术反过来会束缚人类,手机就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它即使带来了方便和享受,但也带来了冷漠、隔阂、束缚。有人甚至把手机与抽鸦片的危害等同。
再举一个例子,生物科技算是一种对人类有帮助的科技,通过研究生物的逻辑,对人的生命全境化了解,从而研发可治疗疾病、制造食物等等的科技。但实际上,生物科技在发展的同时带着两把利剑:
第一把利剑,当我们知道了生命的所有奥秘以后,我们就可能按照科技的“配方、配套”来生活,所有一切在科技的严密管理下进行,且不说这种生活的机械性、无期盼后的无聊。有可能在某种数据错误(数据被篡改、变异等),我们的生命就会面临危险,而那时我们是没有应对危险的能力的;
第二把利剑,当生物科技越先进,其变异越容易,越有杀伤力,如果被一些不法者利用,对人类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比尔盖茨就曾经说过,未来最可怕的是生物病毒,恐怖分子可能以此来发动恐怖袭击,比如通过植入食物、水源、空气等,这将是非常恐怖的——在二战时期,日本就有生化部队,所以不要对这种概率报以侥幸的态度。那么,为了能够阻止这种情况发生,人类就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来监管。
以上两点,哪怕只是一点,我们也没有幸福可言。言归正传,也就是说把“人为”发展到极致,其实就是灾难。
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事,只要是不合乎道、不顺从道的“人为”搞出来的东西,就会有致命的缺陷、副作用,最终是无益且徒劳的。就像人经常会为一些过去的事后悔,就是证明人具有不理智、不全面、不正确的行为模式。
二、
那么,有人可能就要问了,如果没有“人为”的管理,人类社会会怎么样呢?
在庄子看来,没有“人为”管理,人类社会会有“无为”带来的更好的生存机制。
首先,庄子通过肩吾与隐士接舆的对话告诉我们,如果管理者非要自己搞一套东西来约束人,或者非要控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无疑就像在海里挖河,或者让蚊子背山,那是一种得力不讨好、丢大失小的“人为造作”。
“且鸟高飞以避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紧接着,庄子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鸟天生知道高高飞起来躲避罗网,鼷鼠天生知道深深藏在神坛下洞穴中躲避人们挖掘或用烟熏。所以,你能说这个鸟和鼷鼠无知吗?
因此,假如有某个动物跳出来说,我们要教育鸟类和鼷鼠生活,要制定一套保护鸟和鼷鼠的法则,这不是多余吗?有了某种法则,其实也就有了漏洞,这就是“钻法律漏洞”说法的因由。
比如有作恶的人,如果没有法律,按照人性,他作恶必然遭到报复,这样作恶其实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那么这其中,我们只需要圣人的一些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杀人偿命”之类的教训,人类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利害,从而也不敢乱来。
因为,人性中就已经有了很多美好机制,比如见到危险而躲避,见到欺凌而同情或愤怒,见到弱小而帮助,对生命向往安逸、团结和气的生活。只要发挥这些天然的机制,人类社会也会有很好的生存系统。
也就是说,人类在自然中发展,因为天生的本性机制,就能帮助人很好的生存,而人为的东西多了,反而遮蔽了我们的天然机制,我们反而无所适从了。
再比如现代企业管理,当一家公司领导管得越严越苛刻越具体,那么这家公司也就快完了,不仅没有创新力,员工走得也快,因为人性不允许你这样,“水至清则无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果用“无为”,作为一个管理者,怎么治理国家呢?该怎么管理企业呢?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这句话就是庄子提出的策略,其意思就是说,作为管理者,其心要淡泊,要与天道融合,顺其自然而不参杂自己私欲干预,天下就可以大治了。
怎么理解运用呢?我们拿人事招聘这件事来举例说明,如果你是一名男领导,想要招聘某个岗位的女员工,这里面你可能会碰到几种情况:漂亮但无才,有才但不漂亮,无才也不漂亮但是你的亲戚。
那么,作为人的私欲感官部分,你肯定喜欢漂亮的,这就是你的喜好,其次你会对亲戚有天然的照顾倾向。这时候,你的决策就具有考验性了。如果你选择漂亮的或者亲戚,你就是人为私欲干预了。
否之,如果你按照岗位的真实需求,放弃你自己的喜好、成见、偏见,那就是“无为”了。那么,公司也会因为你用了合适的人而得以正确发展壮大。国家同样如此,当国家选拨用人越公平,这个国家就越强盛。
推而广之,当你在任何事上都用“无为”,无疑你就是过着顺道而为的生活。
进一步,庄子用阳子居见老聃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为”看似聪明、做事敏捷、看问题透明彻底,也讲道德。其实这样不过像有点才智的小吏,很容易被自己的聪明才智所误。
庄子比喻说:“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嫠之狗来藉”,意思是虎豹有花纹虽然美丽,但也会招来捕猎者;猕猴因为灵便、猎狗由于会捕捉狐狸,所以招来人的束缚利用。我们知道,马戏团为了增加马戏团的惊奇效果,会抓来猴子训练,就是因为猴子灵便,能够在空中跳跃。
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圣人治理天下,其实靠的就是无为。庄子借老聃的口说: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告诉我们,圣人把天下治理好,好像他没有参与一样,他造化了天下万物,而没有让民众对他有所顺从和依赖。他不设立各种名头来“管理”,不树立各种标签,而是让人自由发挥天性追求美好生活。他让自己处于无喜好、无偏见、无成见的境地,从而运用“无为”来管理和对待这一切事物,这一切事物在道的运转下,各扬所长,互相效益,相生相克,从而达到一种平衡、太平的和谐生态。
三
接着,庄子进一步用列子和壶子的寓言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人为的局限性,或者说人的理智、经验的局限性。
也就是说,只要是人为的,无论这个“人为”多么的高明,他掌握了多么超常的能力,但仍然是存在以偏概全的危险。
在这里,庄子用季咸来代表这类高人,简单说季咸是一个算命的,能够达到精准预测人的福祸生死,让列子非常佩服,觉得比老师壶子还要厉害。
壶子是得道之人,为了纠正列子对道的认识,就让其请季咸来帮他看相。季咸来看了几次,每一次壶子都隐藏真实的状态,换另一种状态呈现给季咸,季咸应用他的经验几次判断壶子都是错误的,吓得落荒而逃,让列子真正认识到了老师的高深,或者说道的高深。
之后,列子才真正的把自己当作一个道的工具,在当下道中承当道的安排,再也不去想什么“高远、宏大”之事。
简单说,该干嘛就干嘛,该替老婆烧火就替老婆烧火、该喂猪就喂猪,心里再没有高低贵贱大小分别,对任何事物都无有偏爱。列子三年不出门,渐渐的,扬弃了他身上的那种浮华,返璞归真,就像一块土一样,他就在那里,作为土的使命,而不是去想着“飞黄腾达”。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当事情发生一个变化之后,可能我们所有的理智总结、经验归纳统统无用。
同时,也就是寓言着“人为”的追求终究是一场虚幻,最终可能还是败下阵来,像季咸那样从某种追求、偏见偏爱、理智判断中“落荒而逃”。就像红楼梦里有一句诗:“落得个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最后什么也没有。
在物理学上,今天的量子纠缠理论,在很多层面就冲击了过去很多科学的定论、经验。未来随着上帝粒子的研究发现,或许我们对过去所有的看法都将会重新定义。
所以,庄子强调,要想不被“人为”造出来的东西伤害,那就是要: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这段话,可谓是非常精妙,但是正统的解释是说“不要承受名誉,不要成为智谋的府库,不要承担事物的责任”(孙通海译本就是这样的解释),这就是造成人们将无为理解为消极无为的意思。
这完全就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解读,前面庄子讲了列子放弃对浮华的追求,踏实下来顺道而生,在家帮助妻子烧火、喂猪,列子在这里是承担了作为丈夫的责任,所以在这里怎么可以这样理解呢?
反过来说,不承载名誉、不谋事、不担责任,这就不是另一种“人为”私欲的懒惰、失道的作为吗?
所以,这段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以“无为”为本身,以“无为”为谋事的城府,以“无为”去作事担责,以“无为”知一切事物的主道,这就可以体会到大道的无穷,从而逍遥在大道之中无有限制。
简单说,就是我们所有的思考、决策、做事,都是以“无为”为尺度、标杆,无论是谋事、担责要以符合大道为准则,而不是以满足私欲之为准则。
所谓无为,一言以蔽之,就是无自我私欲之为,凡事不是为满足我的“私欲、喜好、成见、偏见”,而是以满足“道”为根本。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因此,庄子接着说,只要我们所有一切顺从道的安排,不掺杂自己的见识、得失之心,即不让任何“私我”的东西干扰自己。凡事虚怀若谷,就像至人用心若明镜一样,不主动随同,不主动迎接,该应对的也不躲藏,凡事顺从自然,这样不会受到任何东西的伤害。
所以,如果我们处于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妨放弃自我作为,应用庄子的无为来看看,将一切交给道。这和佛家所讲的放下“我执”,就会得解脱是一样的道理。
按照常理,本篇写到这里,算是圆满完成了。但庄子一贯的作风,是在最后要放出一个大招,让人在佩服之余,一下子又上升到顶礼膜拜。而且,这样的加入,并非是画蛇添足,简直是神来之笔。甚至,你会发现,有了这最后的一段,整篇思想在顶峰之上又加了一座高峰,更加巍峨壮丽。
本篇同样如此,庄子在圆满之际,又加了一个超奇的寓言,讲的是南海之帝儵与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厚爱,用他们的“人为”的爱心去为混沌凿七窍,结果把混沌给弄死了。
这个寓言的思想内涵比前面的都要突兀、深刻、广博,因为他包含的内涵太深太多。浅层次的理解,就是人为的害处非常大,即便这个“人为”是出自爱心、报答。这就好比有的妈妈溺爱孩子一样,虽然是出自她内心的爱,但却是错误的、不完整的、偏爱的。
深刻的理解,就是我们人为的东西,是对大道的破坏,是一种害宇宙、害世界、害苍生、害自我的行为。
反观当今社会,人们不幸福之处,正式“人为”的高峰之处、密集之处、肆无忌惮之处。
余云开哲学园研究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