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狐狸鱼 >> 狐狸鱼的形状 >> 在香港海洋公园,亲历热带雨林和极地冰寒
香港的风景随处可见,只要有兴致,不说名胜,单单马路上就会令人眼花缭乱,每年几千万的赴港人流让这里的街道、海边总是呈现一派车水马龙、人潮涌动的奇观。
毗邻深水湾的南朗山上的那片乐园,便是这一天最期待的去处——香港海洋公园(HongkongOceanPark)。
在港岛数日的行程中,世界海洋公园之行是最惬意而轻松的,相比紫荆广场的人流、赤松黄仙祠缭绕的香烟下攒动的人头,海洋公园成为不同年龄的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尽管那时候北方春寒料峭,这里室外二十几度的温度,蓝天和明媚的阳光,都使心情放松到极致。
海洋公园是香港土生土长的主题公园,早在年,香港海洋公园就已经获国际游乐园及景点协会博览会(IAAPA)颁发顶尖荣誉大奖ApplauseAward(全球最佳主题公园),成为亚洲首间获得此项殊荣的主题公园。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无穷的欢乐
一图在手,胸有成竹
海洋公园大门别具一格,喷水的卡通造型的动物们早已让孩子们按耐不住,欢呼雀跃挣脱大人的怀抱,小鹿般撒起欢儿来。
早在进园之前,细心的小导游已经人手一册给了我们园中景区分布图,这时候方才显示其作用,作为全球最受欢迎、入场人次最高的世界级主题公园,山上山下,占地超过91.5公顷、集海陆动物、机动游戏和大型表演于一身的海洋公园,在手中的一张彩色地图上已经一目了然。
一图在手,胸有成竹,我们几个不算太老的姐们儿对照地图,决定将绿色区的热带雨林、白色区的极地风光以及蓝色“恐龙蛋”区域的海洋奇观和古街区作为必游之地,至于那些让人心跳的越矿飞车和跳楼机,就让给喜欢刺激的年轻人吧,我们只有站在一边观看并倾听别人尖叫的勇气了,呵呵!
猎奇海洋奇观
走进蓝色的“恐龙蛋”
海洋公园依山而建、三面环海,分为高峰乐园及海滨乐园两大主要景区,以登山缆车和海洋列车连接。
海洋奇观位于山下海滨区,号称全球第九大水族馆,容量超过52万升,水深达11米,超过个品种、条珍贵鱼类在此安家。
沿珊瑚礁隧道走下去,先看到模拟海浪拍岸和潮汐涨退情景的“澎湃一刻”,深浅水不同的鱼类在这里展示,左边是浅水珊瑚鱼,右边是深海龙趸,再沿水族馆通道走,可走到全球最大、直径5.5米的弧形观赏圆顶。
在海洋奇观水族馆,还有一面高8米,阔13米的巨型观赏屏,尤其是小孩子们,在观赏屏前屏住呼吸,睁大眼睛,隔着几公分后的玻璃和成千上万的鱼群面对面,那神态像是怕惊到鱼群还是鱼群惊着了他们,大开眼界。
海洋奇观中还有一个巨大的旋转池,呈现给观众数以千计的银色牛奶鱼,这些被养在这里的牛奶鱼属于鱼中的婴儿阶段,等到它们长大后就会移到大池,在这里,透过圆柱形的大鱼池,我们能清晰地看见这些牛奶鱼在遇到“敌人”后急速回转的状况,像一片银色的云雾,蔚为可观。
体验雨林风光
从海洋奇观水族馆出来,不知不觉就来到海洋列车站,所谓海洋列车是海洋公园里一条直通山上和山下的运输通道,这趟海洋列车建在一条隧道内,全程1.3公里,只需要短短4分钟,就可轻松直上南朗山,这是一列以探索潜水艇为设计主题的列车,在4分钟时间内,你可以多角度浏览车内多媒体影片中的深海历程,在七彩的海洋生物陪伴下,欣赏深不见底的海洋世界。
热带雨林区也在高峰乐园,乘海洋列车来到南朗山顶后,首先去了这里。
因为我们几个都不是追求刺激体验的人,来这里是再好不过了。远远就看见茂密的热带植物在这里疯长,一条弯曲的水道隐藏在植物中,有人乘坐圆形的漂流筏在水道内漂流,漂流筏随水流速度时缓时急,两边不时会出现机关暗伏的雨帘和喷水的机关,在猝不及防中屡屡“中枪”,阵阵尖叫引来桥上游客的一片笑声。
热带动物探险径中有各种热带动物,牛蛙、红肩金刚鹦鹉、大嘴鸟、红眼莺歌,还有一种活动在树上的小动物,黑色油亮的皮毛,一双机警的眼睛,这种叫侏狨的小动物在全世界已知的大约种猴猴子中,属于最小的了,它们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外貌及行为酷似松鼠,因而又叫“松鼠猴”,它行动敏捷,蹿跳自如,当我远远地举起相机对准它的时候,它似乎有所警觉,回头观望并迅速隐身于树叶中,不见踪迹。
感受极地冰寒
冰极天地由北极之旅、南极奇观和雪狐居几部分组成,也就是地图中的白色部分,外形设计以蓝白色的冷调为主,进去后马上感到冷飕飕的,仿佛一下子进入冰寒世界。最萌的还是要属企鹅了,有一个头上长着一撮毛的企鹅走到中间,好像是看见了我手中的相机,还特意扭着身子摆个造型,雪狐在饲养员的手中抢食物吃,当饲养员的手伸向背后的袋子时,四只可爱的小狐狸像四个听话的乖宝宝,静静地昂着头等待,那种憨憨的神态萌翻了所有在场的人。
没有看见白色的猫头鹰,可能是白天,躲到巢里睡觉去了。
文图//清水无鱼乘坐空中缆车下山,碧蓝的大海上白帆点点,空中俯瞰,港岛山水相依海天一色的美景近在眼前。
下山后顺路还浏览了古街风情,徜徉在两边琳琅满目的店铺间,各种那个时期的广告贴满墙壁,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香港,
时间过得飞快,三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许多人还意犹未尽,只得恋恋不舍向门口集合点走去。早已有同伴等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