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科学大讲堂 http://nb.ifeng.com/a/20180619/6664841_0.shtml初看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并没有看懂,我眼中的《野孩子》好像就是狼孩的变形,刚出生就被扔进了丛林里,但是在跟我女儿读绘本的时候,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什么,特别是绘本开始和绘本结束的两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绘本开始写着:大家不记得她是怎么来的,不过都认为这是件好事。绘本结束写着:大家都记得她是怎么走的,也认为这是件好事。一个自然的创意作家和她的作品埃米莉·休斯创作的《野孩子》依靠其原始到近乎粗野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沉睡的快乐的野孩子,而她也试图通过这本书去唤醒那份快乐。埃米莉·休斯出生于夏威夷,但工作、生活都在英国,作为一位英国儿童插画家,在夏威夷的成长经历给了她许多灵感,她的绘画强烈地表现出对自然的热情和向往。年,她凭借《娜娜的形状像香蕉》获得了麦克米伦图画书奖。年,她创作的《野孩子》广受赞誉,被BrainPickings独立书评网誉为向四届凯迪克奖得主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致敬的作品,并被评选为当年的推荐儿童绘本。她的很多绘本一出版就受到大家的追捧,她的作品充斥着绚烂的色彩、神秘的氛围、震撼的视觉效果,使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沉迷在自然之美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绘本讲述的是在丛林里长大的小女孩的故事,小女孩不知道被谁遗弃在丛林里,可是丛林里的动物都对她很友好。小鸟教她如何说话,小熊教她如何吃东西,小狐狸教她如何玩耍。她不懂得何为害羞,浑身洋溢着遮掩不住的野性,但是这个女孩在丛林里生活的很快乐。直到有人来到丛林里,这两个人打破了小女孩的平静生活,而且把她想当然的带入“人类社会”,由专业的人来照顾她,可是这份照顾却让她从此失去了笑容。小女孩活的像个人,但是却没有了自己。最后小女孩离开了人类世界,重新回到了丛林里,她的脸上又重新出现了笑容。看完这个故事,你有没有觉得这个野孩子的经历其实跟孩子的成长很像。当我们初次见到孩子的时候,孩子是一个只知道哭的野孩子,但我相信孩子起初的哭声是没有情绪的,这样的哭并不是不开心,而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宣告:告诉大家,我来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教孩子爬行、站立、说话、行走,教孩子识字、读书、绘画,他们慢慢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慢慢学着融入这个叫“成人”的社会,学着用成人的语气跟我们对话,他们的情绪也更加丰富了起来,他们有害怕,有紧张,有开心,有懊恼,有委屈,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孩子那个叫开心的东西正在慢慢变少......之前孩子会因为一颗棒棒糖而开心半天,现在一包棒棒糖似乎也无法满足她;之前孩子会因为一个搞笑的表情而开心,现在她却会无情的回你一句:你真的很搞笑;到底为什么孩子的快乐程度会随着成长而减少呢?为什么小的时候能那么无忧无虑的生活,笑的那么没心没肺,长大后咧着嘴笑的时候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孩子的快乐会随着成长消失?我们让孩子要学会成长,但是成长的路上却是负重累累。就像野孩子一样,重新回到人类的世界,要面对各种问题,语言不通,吃饭方式不对,玩的方式也不对,这样的一系列变化让那份野性消失了,而没有了“野性”的孩子,似乎是在成长,可是这份成长的背后却有沉重的代价。1.学习之累。孩子有学不完的功课,做不完的作业,除此之外,还有无法断掉的兴趣班。你会发现孩子上学后,开心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们已经被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了。这个时候,如果再加上兴趣班,孩子喜欢还好,不喜欢的话,兴趣班就是压垮开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各种学习都要求孩子快速适应,仿佛所有的东西都要一次性的灌进孩子的大脑里,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消化的过程。填鸭式的学习让孩子无法感受学习的快乐。2.情绪之累。作为父母,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是我们对孩子情绪控制要求太多了。我们要求孩子学着分享,学着礼貌待人,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各种的限制,但似乎我们忘记了对孩子说一句:要开心!于是在我们的要求下,孩子努力的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自己喜欢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用“分享”安慰着自己;被别人打了,用“没关系”回敬别人;老师批评了,用“忍”来对待自己,但是却忘了给自己讨个开心的说法。3.期望之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都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规划的轨迹走,可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如果孩子不能成为父母理想的成功人士,而是成为了一个扫地工就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吗?于是在父母的期望中,孩子渐渐活的失去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有人说成长注定是一件不开心事,因为有些痛苦你必须去尝试,有些难堪你必须去忍受,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让孩子一直当一个傻傻的小孩也许会很开心,但那只是“傻乐”。但其实成长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比如野孩子。她在丛林所有的学习都是沉浸式的,在在快乐轻松的氛围感受学习成长的力量,不管是学习说话、生活能力、玩耍,没有人会对她有过多的要求,她也能轻松的表达自己的所有情绪,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自由发泄自己野性自由。作为父母,快乐的人生重要还是成功的人生重要?当我写出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在想快乐的人生和成功的人生是否只能二选一,我觉得这不是鱼和熊掌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成功且快乐的。重点是要理解何为快乐!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如果将概念延伸到孩子的成长上,其实就是让孩子成长的需求得到满足。有人可能就有疑问了,当孩子提出不合理需求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快乐,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吗?当然不能!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我们可以启动“同理心”,对孩子想要满足需求的心情表示理解,但是我们也要对孩子不合理的需求进行论证,把我们认为不合理的想法指出来,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思考什么样的需求才是合理的需求。比如以下场景:孩子想要买一个恐龙玩具,可是家里的恐龙玩具已经一大堆了,这个时候你如何让孩子开心的离开玩具柜台呢?回答1:我知道你想要买一个新玩具,可是家里已经有恐龙玩具了,恐龙的家已经没有房子了,等你有能力把房子建的大一点再带他回家好不好?回答2:买什么买,家里已经有那么多一样的玩具了,不准买!这两种回答,同样都是拒绝,哪种回答会让孩子更开心呢?不可否认,第一种回答可能孩子接受度更高一点。对于孩子的不合理需求,我们要懂得拒绝的方法,才能让需求止于快乐。生命中有不可避免的不快都是正常的,因为世界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去走,而且你也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但可以做到事事尽力。守护孩子快乐成长,父母应该怎么做?这个绘本中,野孩子最后回到了丛林里,跟动物们生活在一起,可是作为一个人?当成长渐渐让孩子变得不快乐时,我们该如何做让孩子重新快乐起来?1.别把现在的问题放大到未来的焦虑里。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所有的不快乐都是因为孩子无法满足家长的期望造成的,父母总是对未来抱有不必要的焦虑,却忽视了眼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如孩子成绩考的不好,孩子的成绩与你的心理预期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我们就会埋怨孩子不好好学习,对孩子进行各种的追责,但是却忽略了当下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既然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已经成为事实,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孩子也不想自己这么差,那下一步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成绩差的原因,然后寻找如何进步的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追责没有用,焦虑更无济于事,当下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的。2.引导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发现孩子哭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立马上前来安慰,并告诉孩子:别哭了!但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这种方法其实在阻止孩子看见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让内心的感受无法得到真正的释放,情绪憋在心里,长久下来会让孩子更加无视自己的感受,更加无法开心起来。当孩子因为玩具坏掉而哭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做:你现在哭,玩具坏了你感到很伤心,是吗?(引导孩子看见“伤心”的情绪)你可以哭一会,如果妈妈的东西坏了也会很伤心的。(接纳情绪,并和孩子建立链接)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哭一会就好了,这时的哭泣只是孩子宣泄伤心情绪的一种方式。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一书中,布拉夫曼博士说“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远比阻止情绪要好的多。3.合理的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只要看到孩子在玩没有学习就感到特别焦虑,觉得孩子的时间应该全部放在学习上,这样才不会耗费大好时光,却忘了孩子只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合理的安排孩子的时间,把玩的时间充分的留给孩子,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有利于学习。上文我们提到“沉浸式学习”,所谓沉浸式的学习,其实重在体验过程,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知识,而且让孩子在体验中爱上学习。其实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沉浸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更轻松更快乐进行学习。数学可能是大多数孩子都不爱学习的课程,但是我们可以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让孩子数学的能力慢慢提升。比如:让孩子自己拿着10元钱去买东西,买了一个棒棒糖和一个面包,还剩多少钱?看题可能很枯燥,但如果你让孩子真的拿10元钱出去体验一下这个过程,也许孩子就会明白数学原理,说不定还能学会理财能力。都说孩子是上天给父母的礼物,是天使,是快乐的源泉,可是作为父母,我们正在慢慢的让这份快乐减少,如何守住这份快乐,让快乐长久,才是我们应该对这份礼物最好的回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