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人生下半场,最难得是这4个字渡兰

发布时间:2025/5/5 12:51:22   
常常有人说,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其实,生活再繁芜多变,把握好了这4个字,就能安然无恙。01情绪,要“收”“呆若木鸡”的故事,最早出自《庄子达生篇》。周宣王爱好斗鸡,专门请了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帮忙训练斗鸡。在前几次的“训练效果汇报会”上,纪渻子总是说“还不行”。直到有一天,纪渻子禀报“可以了”,周宣王才把这只鸡放进了斗鸡场。奇怪的是,尽管这只鸡看上去“呆头呆脑”,但其他的斗鸡远远望见它,却全都闻风而逃。原来,训练斗鸡的过程,是一个驯化情绪的过程。一开始,这只鸡总是气势汹汹,显得好斗;后来,它又紧张兮兮,让人一看就知道没底气;再后来,它目光炯炯,还是情绪外露;再再后来,它就“呆头呆脑”、不动声色了。而这,就达到了“沉稳持重”的完美境界。做人也是如此,胸有丘壑却又平静如水,自然能不战而胜。在世为人,吃五谷杂粮,历百味境况,我们当然会有万千心绪。登临山顶,览众山小而豪情勃发,是愿景得偿的快慰情绪;籍籍无名,叹人生难而畏惧不前,是垂头丧气的低落情绪;平常度日,赞生活美而无欲无求,是岁月静好的满足情绪。但,无论是哪一种,还请记得,输出情绪是本能,收敛情绪才是本事:万事胜意时,不炫耀,就是节制“喜”;万物作对时,不失控,就是节制“怒”;所求不得时,不自怜,就是节制“哀”;一切顺遂时,不放纵,就是节制“乐”。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强大的人。02欲望,要“减”人们的不快乐、不幸福,大概率下,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他想要的太多。“想要更多”,就会因为“得不到”而发愁,又因为“所求非所得”而索取无度,但殊不知,学会给欲望做减法,人生才会丰盛。智者去钓鱼,但每有鱼上钩,他都将其放生。旁人不解,问何故。智者回答说:“第一条鱼,有三尺长,还活蹦乱跳的;第二条鱼,有两尺长,鱼鳞闪着光;这两条鱼都很好,但都是不我想要的。因为它们太大了,我家的盘子,只有一尺长,装不下。”话刚说完,又有鱼咬钩,智者收杆一看,不到一尺长,刚刚好,立马解下,放入鱼篓,哼着歌儿回家去了。世人皆求多、求大,唯有智者,只求刚刚好,这是一份知足常乐的豁达。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中写:“寡欲故静。”寡欲,就是少欲的意思,只有欲望少了,内心的修养才能达到不为外物所累的境界,才能在红尘中求一份“静”。何为“欲望少”呢?食清粥小菜时,不去想山珍海味;品山珍海味时,不去求腰缠万贯;享腰缠万贯时,不去要显赫声名……虽然,总有比山更高的山、比水更长的水、比路更远的路,但要知道,老天爷赐予每一个人的,都不会太少。我们最该做的,就是在拥有时好好珍惜。而不是得陇望蜀,以致丢了初心;更不是欲壑难填,到最后丢了快乐。03执念,要“断”电影《东邪西毒》中说:“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山后面,你会发觉没有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人生最怕,是执念丛生。见山逶迤,便想要占山为王;见水明秀,便想要泛舟其上。如若不得,就日思夜想、怨念百出。殊不知,日月山川、艳阳秋风,都是不能“求”、也不能“要”的物事,就算再怎么喜爱,我们也只能自己走过去慢慢欣赏,而不是让它们,为我们所有。这就像红尘中的人和事,倘若不属于我们,即便是千年难逢、晚年一遭,我们也只能掐断收入囊中的念头,远远观望。只有走到远处看,才会发现,那些断掉的执念,是梦想、是目标,也是指引,指引我们在反思中沉淀,在积累中完善,然后强大无敌,对它们一击即中。佛曰:执于一念,困于一念。狐狸执念于葡萄的美味,暴饮暴食到肚皮肿胀,然后枯守庄园,进退不得;寒号鸟执念于被窝的温度,不做窝、不筑巢,在寒风呼啸中毙命而亡。人生在世,“起心动念”是志之所趋,“沉迷执念”则是自寻烦恼。那些爱而不得的人、半途走散的朋友、做而未成的事,就不要继续纠缠、孜孜以求了,而是应该斩断希望,及时撤退。要知道,山水有相逢,能量有朝期,今日不得的,明日也许会追着你而来。也要明白,人生本过客,无须太执着,撞了南墙,就该回头,见了黄河,就得死心。04虚名,要“舍”德国作家托马斯肯比斯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从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1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