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儿童剧改编给经典以戏剧生命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14 11:56:28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hunan.ifeng.com/a/20180514/6574807_0.shtml
“儿童文学的戏剧性与儿童戏剧的文学性”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广泛、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非常具有辩证关系的话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提出我的观点。儿童戏剧改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儿童戏剧舞台上,对当代的、原创的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相对较少,对世界童话和中国传统故事的改编较多。前者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王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后者如《西游记》、中国成语等。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但也存在选择“源文件”重复性较大的同质化倾向。全世界家长对“经典”二字都是信任甚至迷恋的。所以,改编经典,不仅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基础,成功的把握性大,而且似乎比原创更省力。许多人(从观众到从业者)常会有一种模糊概念。海报和演出说明书上也常会出现这样的字样:经典儿童剧《白雪公主》或经典儿童剧《西游记》。全世界也许有一万个版本的《白雪公主》儿童剧,都是经典么?显然,这种自称“经典”是不准确的。根据经典作品改编的同名作品,不等于经典。根据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戏剧作品,这其中有非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我从自己看过的、不够好的改编作品中,归纳出了四个主要问题——问题一,偷懒性改编。保留故事、主要人物,改变书写方式:将原来的对话和描写,变成台词与舞台提示。在短小的原作上增加唱唱跳跳的场面,或对较长的原作作“物理性”压缩,而没有进行戏剧性的转化。结果,儿童剧就变成了配合表演的童话朗诵。因为这样的作品缺乏舞台形象的想象,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听故事时可能产生的丰富联想。令花费了无数倍人力物力的演出,不如给孩子读书的效果更好。改编需要想象力。问题二,放弃作品灵魂的改编。保留故事梗概,忽略人物的内心刻画、发掘,放弃原作精神价值,破坏作品完整性,令内涵深厚的经典作品沦为单薄的故事。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改编《海的女儿》的时候,若只讲基本故事,而忽略小美人鱼在十五年海底岁月中,面对花园沉船上那个王子塑像的无数次凝视;忽略小美人鱼少女般对长大成人的渴望和初识爱情的纯洁;忽略小美人鱼对获得一个人类灵魂的向往、甚至放弃小美人鱼牺牲自己、化作泡沫之后,意外地获得了不灭的灵魂……这样的改编作品,虽然基本故事没变,却相当于给小美人鱼作了神经阻断术——看上去她的模样没变,但已失去灵魂,只剩下一具躯壳。再比如,如果我们在改编《快乐王子》的时候,忽略掉最后上帝派天使来寻找世上最珍惜的两样东西,天使带走了垃圾堆里那只鸟儿的尸体和王子塑像那颗破碎了的铅心,则这个故事的全部意义都会走向反面。一些改编者以为忽略了“不重要的东西”,却不知道恰恰丢弃了最重要的!改编需要会取舍。问题三,破坏性改编。有些并不熟悉儿童戏剧规矩甚至不了解孩子的创作者,为追求不同,而过度在改编中“创新”,甚至解构、颠覆,以赢得有话语权的成人世界的喝彩或是称奇。幸而这种情况相对不太多。问题四,是更常见而没有被广泛意识到的、缺乏专业性研究导致的无价值改编。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许多广为流传的世界童话,都来源于早期的民间文学和口头文学,都带有许多历史的、宗教的、地域文化的、当时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时代印记。其中,许多童话在“集体无意识”中,在流传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常见人物设计和故事情节,往往具有更加丰富内涵、暗合着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丰富和微妙。比如,许多童话中迫害小主人公的坏母后,往往对应着幼儿不理解妈妈态度严厉时候的样子,而在下意识中分裂出的“另一个坏妈妈”想象……这样的人物和情节,目的并不是教育孩子识别正义与邪恶,而是无言的心理抚慰……孩子的年龄差异及个体差异很大,需要最细心、最小心地去体察去呵护。而许多改编者对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等问题没有进行过研究,因而导致许多改编作品,看似忠实原作故事,实质上却简单粗暴,导致了儿童戏剧舞台上常常出现价值观正确、却会令孩子惊惧不解的残忍和暴力。只是,孩子们不会诉说,顶多以哭闹、不肯在剧场停留来反应。美国学者布鲁诺(BrunoBetteiheim)提出过:“大多数儿童如今见到的童话故事,都是经过美化和简化的版本,这样的版本限制了它们的意义,使它们失去了原有更深刻的重要含意。甚至沦为毫无思想内容的娱乐品。”我甚至觉得,仅是沦为娱乐品还不是最差的,弄不好它们会造成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看看有多少不同版本的《白雪公主》的演出中,坏毒后的出场吓哭过多少孩子就知道了。这是值得儿童戏剧改编者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问题。还有一些故事则已经完全不合适今天上演。比如,格林童话中有一个名为《怪乐手》的故事,写一个乐手想找个同路的朋友,于是一边拉琴一边穿过森林。结果,狼来了,喜欢他的音乐想跟他学琴,却被乐手狠狠的捉弄,嵌在了石头缝里。闻声又来了狐狸,又被乐手狠狠捉弄,吊在了树上;闻声又来了只兔子,再次被乐手狠狠的捉弄,用绳子死死绕住……重读到这个童话的时候,我再三想:这试图教孩子什么?反复思考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童话产生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那时候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远没有现在优越。那时候的野生动物还对人类生存构成着很大的威胁(类似于“武松打虎”的时代),所以才会这样不由分说消灭“野兽”,从而鼓起那些害怕野兽的孩子们的勇气。而现在,无论海陆空,无论曾经多么强大威猛的野生动物,都已在强大的人类面前脆弱不堪、甚至濒临灭绝,今天我们教育孩子保护自由、珍爱动物还嫌来不及……改编及改编的选择,需要专业的研究。总而言之,看似简单的儿童戏剧、看似更简单的儿童戏剧改编,其实更需要剧作者们满怀敬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果,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就能够把每一个未来的小观众,都想象成自己的孩子,也许会少出些无意、无知的错误……戏剧改编最重要的原则是保持文学性,创造戏剧性儿童戏剧应该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