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狐狸鱼 >> 狐狸鱼生活环境 >> 作为心理治疗的精神分析,却一直有人唱衰,
引文:
如果一个人有创伤,一个人有情结,那么两个人就是天生一对。
最好的事就是,他们一辈子都不要碰到精神分析,不然家都会被搞散。
狐狸狐狸鱼一说到心理学,大众普遍的认知就是算命,神秘,洞穿人心思。
当然最近几年因为网络的存在心理学也不再怎么和这些混淆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心理咨询,即认为心理学就是咨询,学过心理学的就一定会做心理治疗,然而这些认知仍然是十分不恰当的。
心理学,尤其是现代的心理学,是科学,但不得不说却也是一门边缘学科。
边缘学科的宿命在于它像似一瓶万金油,随时可以跨学科,和其他学科结合,所以心理学的分支非常多,简单分一分都有大概多的样子。
再次声明,现代的心理学是科学,既然是科学,那么做的就是学术研究,最典型就是用FMRI做脑科学研究,以及认知行为实验。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学术研究,想想和大众娱乐大概关系也不大。
可为什么当今所谓的大众心理学,轻心理学,甚至所火热的心理治疗一波又一波的涌入自媒体?
比如人人所熟知的原生家庭理论?
在此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原生家庭理论,甚至包括原生家庭这几个字,自始至终都未出现在正统的科学实证心理学教材里。即便是对于人毕生发展和幼儿成长的《毕生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也不过使用的是“家庭教养方式”一词。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心理学圈的鄙视链自始至终就没消失过,甚至于一些高校心理学系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也存在互相鄙视的现象。
总的说来,“原生家庭”这不是科学心理学的专用词,而是社会学的概念,是用于区分一个人成年后新组建的家庭和原来早期的家庭。
但这个词最近几年却总和心理学挂钩。说它完全与心理学没关系吗?话好像又不该这么说,谁叫心理学是边缘学科呢,怎么都可以沾点关系。
心理学在多年前,甚至于包括现在,也仍是一门朝阳学科,就业率频频亮红牌,毕业后真正做这一行的人想想也少的可怜,很多人甚至后悔当年稀里糊涂报考这门专业。
但就这么几年,虽然心理学在高校众多专业里不算热门,但却在大众,网络里成为了网红。
很大的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咨询师们知识,案例,观点的传播,以武志红为例,成功的营销了“巨婴”“原生家庭”等概念,一方面推动了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推动了心理咨询市场,
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说,成功把心理学从一个极端带到了另一个极端。于是许多人一听心理学,就以为是心理治疗,然而心理学远不止于此。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准确来说它并不属于科学范畴,而是属于现象学范畴。
所以当看到某些心理咨询流派结合佛教,结合道家,采用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也大可不必恐惧。
科学的心理学有它自有的缺陷,便是难以弥补物质与意识之间的鸿沟,所以这样的心理学总让感觉是一门没有心的心理学。
这里的心便是soul,而非brain。
toaheftiba而我们大众所常在网络上接触的心理学一般大都是咨询,且是以精神分析为背景。
其实也不怪文章的炮制者,因为如果真写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大概认真阅读的人也是极少,而精神分析(简称精分)的文字却不同,一上来就非常犀利,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中国,据统计有80%的咨询师都是以精神分析的动力学取向为主,然而鲜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心理学强势国的美国,还在用这种取向的咨询师已经非常少了。
不仅如此,美国的心理学教材里关于精神分析的治疗知识也是极少转而取代的却是CBT(认知行为疗法)。
所以介于心理学圈中的鄙视链,一些本就不看好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的人自然而然开始唱衰。
所以堪堪才发展多年的精神分析,却一直有人认为精神分析会死,精神分析是一门没落学科。
不得不说,随着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研究,出了大量相关的论文,用以实证角度证明了精神分析一些理论的正确性,但同时也证明了它一些理论的错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精神分析的发展仅靠现象学的框架好像也走的也有些艰难。
难道作为治疗领域的领军,精神分析就真的要这么没落了么?我认为不是。
精神分析在美国的衰落不是因为精分不好,而是因为体制问题。
当下中国,80%的治疗师都是精神分析取向,这么火热不是因为没看清形势,玩儿别人剩下的,恰巧是因为中国的心理治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在美国以及大多欧美国家,心理咨询是纳入医保的。
一旦纳入医保,治疗就不可能一做做几年,而是要求治疗效果短,平,快。
在美国,一个人来做心理治疗首先需要评估,评估下来是做10次那就是10次以内,然而我们知道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关系是因人而异的,而来访者的症状,治疗进度也要因人而异,在有限的咨访时长里,极易使得治疗师对治疗过程的推进加快,
而以做探索性,长程治疗为名的精神分析自然被这体制系统所排开,自然如CBT,催眠等见效快的便成为了常用手段,但因为CBT,催眠的不向内深度探索,治疗率高,但复发率也高。
人的精神世界,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这一直是被人们所争论的。所以身心究竟是一元还是二元,是soul还是brain暂且不做结论。
既然谈到了精神分析,那么探索性的精分究竟又在探索些什么?
答案就是:自我。且是真自我,而非虚假自我。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做自己。
自我是一个抽象概念,人要认识自己就要向内探索,这是一个内观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一辈子有意无意都会花时间去修炼,去追寻的东西。
因为人的冲动也许会消失,但欲望不会,成为自己的欲望更是如此。
仅这一点来看,具有探索性的精神分析,包括荣格自创的分析心理学,未来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心理咨询也纳入医保,也许使用他们的人会变少,但他们也绝对不会这么就此消失。
再来预测一下,精神分析真要消失,大概会是在哪种情况下呢?
精神分析找寻的是“自我”。
可如果有人比你更懂你时,那么这时候人们还需要继续内观吗?
不妨大胆试想一下,有没有可能我们人类有一天彻底解码“自我”?
现今神经科学不断研究发展,科技也滚滚向前,诸如区块链这样的技术,如果有一天真的成熟,全球使用,人从一出生开始便进行全面的电子信息化。
例如像当下有些人佩戴电子仪表一般,随时监控人体状况,如见到某个人时的心跳频率,激素分泌量,脑区电波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指标。
同时大数据还可以进行数据评估,推导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婚姻更长久更幸福,你遇见某个人时心跳的次数,多巴胺,汗腺等的分泌,所有的一切生物指标全不会说谎,
一切看起来计算机比你自己更懂自己,它的决策把你能考虑的全考虑了,你所没有考虑的也帮你考虑到了,此时的你,你的自我,大概是真的可以被拆分分解进行量化,从而形成所谓的“量化自我”,
那么这时候,你还有必要自己花费大量精力去做自我探索吗?似乎是没有必要了。
你觉得这个猜测crazy吗?
似乎是离实现这一天远了一些,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很早就有人在开发人工智能去做咨询,像美国有些机构,已经研发出让人工智能做一些简单的认知行为治疗。
这么看来,似乎这一天又好像不那么遥遥无期了一点。
但基于此,新的问题又将出现,那么我们人自己的主体性价值还剩多少呢?这将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另一个话题。
注:
作者:儿童心理大讲堂
原创文章,请勿侵权,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