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冰天雪地的冬天古人是

发布时间:2025/4/1 12:34:12   

天寒地冻,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没有羽绒服,没有被子,根本无法生存。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取暖设备,甚至连棉衣棉被都没有,看来古人是靠着一代代的努力才活下来的。

那么,很多人就会觉得奇怪了,直到宋朝之后,棉花才开始普及,那么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来度过寒冬的呢?

花样穿衣御寒

其实很久以前,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如何用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保暖,虽然做工粗糙,还会漏雨,但总比光着身子强。

后来,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丝绸,使古人走出了衣不蔽体的年代。从此以后,华夏人就开始用蚕丝做衣服了。丝绸是一种很轻很透气的材料,穿在身上很舒服很健康,用来御寒也没有什么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阶级分化,丝绸逐渐成为昂贵的奢侈品。一般人买不起,只能用植物纤维做的麻。

麻布虽然不像丝绸那样保暖,但穿上几件麻布还是能御寒的。在宋朝以前,麻一直是老百姓的主要服装面料。

大概是秦朝时,棉花才被介绍到中国,因为当时的纺织技术还不发达,棉花只是一种装饰用的植物。宋朝的时候,棉纺技术对人力的要求很高,棉布只在贵族中流行。

元朝时,黄道婆把先进的棉纺技术介绍到中原,使我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为了推广棉花,将棉花卖了出去,这才有了后来的发展。在棉布还没有普及之前,古人可供选择的布料很少,有丝,麻,麻,葛三种。

南方的冬天还是比较暖和的,温度只有零下几度,那时候的人们为了御寒,会多穿几层丝衣。

北方的冬天要比南方冷得多,经常是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在这种天气下,丝绸不仅保暖效果不佳,而且也是一种浪费。为了抵御北方冰天雪地的严寒,古人大多使用兽皮。

贵族们用的都是细腻柔软的狐狸皮,水貂,貉之类的皮毛。不过,古代的猎场,大多都是有钱人的私人猎场,一般人根本猎不到什么好东西。

就算偶尔能打到一两只,也是拿去酒楼卖钱维持生计。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皮毛可以说是一种奢侈。

对于有钱人来说,除了毛皮之外,他们还会用绸缎做衣裳,用来盖被子。肚兜是一种有夹层的衣裳,外面是丝绸做的,里面塞满了丝绸、木棉花、鸡鸭和鹅胸的绒毛。

这里所说的“丝绵”指的是未纺出的丝,用丝绵填入衣物夹层中,利用它的伸缩性创造出隔绝空间,有效地阻止热散失。

当然,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绸缎、丝绸、鸡、鸭、鹅的皮毛,都是奢侈品。那时候,平民们用麻布或者葛布做衣服,里面塞满了麻皮、柳絮、芦花、稻草、破布。

有钱的人家,装的是破布和麻布,穷的,装的是柳絮、芦花和稻草。填充柳絮之类的衣物,前期效果尚可,时间一长便会变得干燥僵硬,保暖性大大降低。

除了衣物被褥之外,古代人也有御寒的方法。贵族们会利用动物的毛皮来制作精致的皮靴,例如鹿皮靴,羊皮靴等等。

有钱人的鞋子是用厚厚的麻布做的,穷人的鞋子是用干草做的夹层,里面塞满了干草,鞋底是木头做的,里面垫上一层柳絮或者芦花,用来保暖。

最贫穷的家庭则用沙子来取暖,在衣物上缝上几个大大的口袋,将沙子烤热后放入其中,以此来御寒。到了晚上,躺在滚烫的沙地上,再盖上一层干草,就能熬过寒冷的夜晚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普通百姓常常无法在春季采集足够的芦花、柳絮御寒。为了生存,人们费尽心思,发现到处都是纸,可以代替芦花与柳絮。

这是一种特殊的纸张,它是用楮树皮制成的,然后经过蒸煮和压制而成的。用此纸制成的纸裘、纸被,厚而光亮,比芦花、柳絮、稻草的御寒效果要好得多。因为价格便宜,取材容易,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宋朝,几乎人人都有。

纸裘起初只流行于穷苦百姓,后来逐渐演变成僧人、文人雅士都喜欢穿这种轻薄洁白的衣裳,以此来表现出一种淡泊高雅的气质。

除了衣服、鞋子、棉被之外,古代人还发明了各种保暖的东西,比如手套、帽子等等。古人用动物皮毛做手套,既保暖又美观。

也有帕子和头巾,男人头上包着一块锦布,叫做帕头;女的则是用各种布片、珠玉做成精致的抹额,戴在额前,用以御寒。

冬暖始于房屋

在古代,土地没有现代那么寸土寸金,也没那么发达的技术去建造高楼大厦。

聪明的古代人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冬暖夏凉的问题,为了保证房子的温暖,房子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朝西开一扇窗户,用来延长室内的光照时间。

朝南的房子能吸收更多的阳光,也能减少北方的寒气,所以比其他地方的房子要暖和一些。

盖房子的时候,先把墙砌起来,然后再涂上一层灰泥,以加强防寒效果。屋顶是鱼鳞状的瓦片叠在一起,密不透风,隔热性能大大提升。

有些大户人家还会在院墙里掺入花椒粉,把花椒捣成粉,拌入土里抹在室内墙壁上,具有绝佳的隔热作用。有些穷人家,买不起花椒,就用麦秸、麦秆之类的东西砌墙。

除了这些,有钱人的房屋上还设计了火墙。古代的人会在墙的外面砌一堵三明治墙,里面放着木炭,烟囱就在三明治墙上。人们点起炭火后,热的气体将填满整个墙壁,房间的温度也随之上升。

其次是地竜,它的结构和原理都和火墙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火是在地面上。

因为这种房子的设计和建造都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是在皇宫里才会用到。普通人家都是用土炕,炕下有火槽,每一间屋子都是连在一起的,火道相连。

当一个房间的烟道着火时,热量就会向其他房间蔓延,将整个房间都加热。家境贫寒之人,往往会将火炕与厨房的火炉连接在一起,如此一来,便可节省大量的木炭。

当厨房里的木柴烧得旺了,热量就从炉子里流进了隔壁的卧室。在我国北方乡村,至今仍有不少家庭使用此种取暖方法。

在古代,人们也曾用暖手,暖脚来取暖,那时人们普遍使用小手炉、脚炉。这些小火炉都是用金属制成的,上面有一个中空的金属盖子,可以用来通风,然后在炉子里加入一些燃烧的木炭,用来取暖。

当然,也有火盆、熏笼之类的东西。这些火盆有脸盆那么大,早期是用泥土和泥土烧制而成,后来普遍用金属制成。火盆除了取暖之外,还有烤红薯和烧水的作用。

如果把香料放在火盆里,再用竹制的盖子盖住,也能烤衣服。这种火盆又叫熏笼,用途很广。

不过,木炭很贵,一斤就要几百文,一般人根本买不起。于是,民间就出现了一种汤碗,同样由金属制成,只在上面留一小口。

这样的汤婆子,灌满热水后,拧紧壶盖,就能起到保暖的作用。第二天一早,如果热水壶里的水温度足够高的话,就可以洗个澡了。使用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上一代往往可以代代相传,因此深受百姓喜爱。

吃好喝好产热秘诀

在寒冷的冬季,人体需要更多的营养与热量来保持身体的温度,所以饮食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四千多年前,那时候的人喜欢在冬天围炉吃火锅。那时候,火锅被称为古汤,就是用动物的肉熬成的汤。

战国时代,人们发明了鼎和鬲,是专门用来煮火锅的,把炭火或木柴放在餐具下,在上面做饭,既方便又暖和。

除了吃火锅,古代人也发现喝酒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提高体温。战国时代,楚国人嗜酒如命,发明了各式各样精美的酒具,其中以耳杯最为著名。

#百家帮扶计划#除了这些,古代人还喜欢吃姜、花椒。生姜、花椒属于热性食物,吃了以后身体会发热,冬天的时候可以暖身。当然,也有牛肉、羊肉、鹿肉等肉食,这些肉食性热,吃了之后,能够补充体内的热量,因而在古代很受欢迎。

虽然棉被和棉织品在宋朝之前还没有广泛使用,但人们还是有很多神奇的办法来度过寒冬,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9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