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南蛮不蛮这座埋没了4000年的江南古城或

发布时间:2023/1/22 16:43:49   

石家河古城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境内大洪山南麓与江汉平原结合部的丘陵地带,坐落于方圆8平方公里聚落群中心的两条小河之间,城内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石家河古城址发现于年,不过当时的考古学界并没有对它有清晰的认识。直到年起,国家考古队先后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十多次后,一个完整的石家河古城风貌才得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是一座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余米,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大型史前城址。城址内部,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包括手工作坊区、居民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等。以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人口来换算,城内约有2万~4万人口。

这里的考古学文化主要经历了公元前3~前年的油子岭文化(大溪文化的一个类型)、公元前~前年的屈家岭文化、公元前~前年的石家河文化早中期、公元前~前年的石家河文化晚期(有学者亦称之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四个发展阶段。

其中,从油子岭文化到屈家岭文化再到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的基本文化特征非常相似,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但到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即石家河文化晚期时,其整体文化面貌发生较大的改变,存在文化谱系上的断裂或突变。

此前考古工作者认为石家河古城始筑于屈家岭文化晚期,但年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的谭家岭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出了谭家岭遗址早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垣和环壕,说明谭家岭古城早在公元前年前就已经开始筑城了,此后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四次筑城。

谭家岭城址位于石家河城址内中部高地,使用至公元前年左右的屈家岭文化早期时,距其南约6公里、始建于油子岭文化早期的龙嘴城址废弃,谭家岭城址成为油子岭文化发展的新中心。

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遗址的聚落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面积达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址横空出世,谭家岭城址废弃而转变为居住中心,以石家河城址为核心、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石家河遗址聚落群开始形成。

石家河古城在其最发达的石家河文化早中期,谭家岭遗址作为居住区,房址多地面式建筑,有单间,也有多间,有线索表明存在大型建筑基址。另外,还分布着灰坑、木构、瓮棺等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竹木器,以及树木、树叶、稻谷、穗轴、田螺等动植物遗存,个别房址还发现有新型建筑材料土坯砖。

石家河古城平面示意图

石家河古城的防卫体系主要是修筑城垣,以防御为主。如今还有部分城垣遗迹。城垣由城墙、城壕和外围台岗共同堆筑而成。城墙残高3~8米,墙底宽30~50米。墙体坡度很小,约在25度左右。城墙以外开挖环墙壕沟,再外就是台岗。

和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相比,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墙建筑理念有了很大进步。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墙防卫体系以壕沟为主,城垣为辅,表现为壕沟宽深,城墙矮窄。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多以城墙为主,壕沟为辅。石家河古城则是城墙、壕沟并重。这种变化,既体现了筑城技术的进步,又说明了石家河文化已跨入长江中游流域原始文化的一个新阶段。

城址内三房湾是手工业作坊区,邓家湾、肖家屋脊是祭祀区和墓葬区。在城外,西面的印信台也发掘岀了祭坛等遗迹,东边的罗家柏岭发现了手工业作坊遗迹。

邓家湾遗址位于古城内西北处,由一片中小墓地和东边紧邻的宗教祭祀场所组成。在这不足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两座土台,一座发现有烧痕的石头、骨头、石斧和彩陶杯,另一座则出土了两层红烧土面和一些有火烧痕迹的柱洞、长木,这种场景不免让人想起后世所谓的“燎祭”祭祀仪式,即焚烧牺牲献祭上帝的现象,表明两座土台是祭台。

在两个土台的北面还发现有一些扣碗、盖鼎和零散的儿童骨架,南面则散布着不少筒形罐残片。经修复发现,这些筒形罐可分为细、粗筒形罐和带乳钉筒形罐三种,它们往往套接在一起,下面是粗筒形罐,中间是乳钉筒形罐,上面是细筒形罐。初步统计,邓家湾出土筒形罐的地点达15处之多,集中出土的有5处。这种筒形罐,一般认为是“祖神”形象,实际使用时应为竖置,发现时多横置,可能是举行祭拜仪式后用土掩埋所致。

另外,在祭祀区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陶制祭器,包括陶缸、长筒形陶器、陶偶即陶塑动物和陶塑人像等。其中长筒形陶器形状上细下粗,呈塔状,类似史前社会生殖崇拜信仰所特有的陶祖—男根的象征,加上出土地点紧邻墓地,据此可以推断,该祭祀区为祭祖场所。

考古人员发现,石家河文化中期时,邓家湾祭祀遗迹被平整为祭祀场地,地面摆放有大量成排的套缸,还有数量很多的小型陶偶和动物陶塑,仅摆放整齐且比较完整的陶缸就有件之多。套缸占地面积很大,因扰动和破坏,“自然”分割成好几片区域,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度就达到了20米左右。

一些陶缸上面有刻划符号,如镰刀、杯子和号角等,总共有十多种形象。另外还出土了成千上万的红陶杯,其形象和陶缸上所刻相同。小型陶偶数以百计,姿态各异。但绝大多数都头戴浅檐帽,身穿细衣长袍,且呈跪坐抱鱼式,显得极为端庄虔诚,像是在上祭的样子。

动物陶塑种类繁多,有狗、绵羊、山羊、猪、大象、猴、兔、狐狸、鸡、雉、猫头鹰、短尾鸟、长尾鸟、龟、鳖和鱼等。其中以狗、大象、鸡和长尾鸟的数量最多。

邓家湾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塑小动物

学者普遍认为,这种场面可能是反映了一种庆贺丰收的祭祀活动。大批陶缸或陶臼摆放在那里,意在表现在重大祭典中粮食的收获和加工场面。陶缸上刻划的杯子和遗址中数量庞大的红陶杯应该是一种祭具,大量的陶塑动物则可能是代表祭祀时用的牺牲,而那些抱鱼跪坐的陶偶则应是祭祀者虔诚祭告的形象。

这种庆贺丰收的大典场景目前只在邓家湾和古城外的肖家屋脊有发现,而邓家湾的规模和内容又都超过了肖家屋脊,说明这种宗教性活动具有独占性和垄断性—这是文明起源过程中才会发生的特有现象。

三房湾遗址位居古城内西南角,曾出土数万件红陶杯,还发现有数量不等的陶窑、黄土坑、洗泥池、蓄水缸等。考古人员推断,这是一个大型的陶器生产作坊,是一处石家河文化时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以烧制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

肖家屋脊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南面,是石家河古城文化聚落群一个重要成员,面积约15万平方米,年开始发掘。发现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陶窑、井、道路和水塘等,出土遗物以玉器、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铜矿石为主。遗存包含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夏商文化。

石家河文化早期墓葬出土了多件同类型陶器,表明这些墓葬主人生前的身份很可能是陶工。石家河文化时期流行瓮棺葬,并以玉器作为陪葬。肖家屋脊遗址内,各墓随葬品多寡不同,从一无所有到琳琅满目数十件不等,最富裕的瓮棺葬随葬有各种精致玉礼器达56件。最主要的是,这些玉器的材质都来源于同一种原料,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半成品,说明肖家屋脊也是玉器加工场所之一。

印信台遗址是一处顶部面积达平方米的祭祀台,位于石家河古城的西边,与石家河西城垣隔护城河相望。祭祀台分为三层,截面为梯形,共揭露出四个人工黄土台基、陶缸遗迹、土坑墓和瓮棺葬等遗迹。

四个黄土台基均为长方形,最大的台基东西长30米、南北宽13米,台基最高处达4米,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其中台基Ⅱ与台基Ⅲ之间的低洼地带发现了两组由数十个红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遗迹,总长达20多米。缸的上部多有直行或斜行的绳纹、篮纹,有的还有刻划符号,和邓家湾所见者略同。

这些套缸当时应是半埋于地面下的,刻有符号的一面朝上,在土台上举行仪式活动的人应可以看得见。至于套缸上刻划符号的意义,多认为是祭祀时供品的象征和族徽。这些套缸尽管局部遭到破坏,仍可清晰看出其排列的基本规律。

红陶缸首尾套接而成的套缸遗迹

印信台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其宏大的祭祀台基、奇特的祭祀用品给了我们充分想象史前人类祭祀场景的空间。

罗家柏岭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东侧,面积约平方米。占主体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可分为两期,皆属石家河文化的较早阶段。遗址存在极少量的屈家岭文化晚期遗存。发现一座制作玉石器的大型建筑,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和一些铜器残片、铜渣、铜矿石等,还有数百件纺轮。河东岸靠近该遗址的地方还出土了大量半成品的石器,说明这一带是很可能是玉器、石器和纺织手工业作坊区。

石家河文化玉器大部分是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发现的。这些玉器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主要有琮一类的祭器,龙、凤一类想象类礼器和鸟、鹰、龙、蝉等动物造型。其文化风格明显是流承于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卯文化。但玉器本身却多为本地加工。

石家河人生活场景复原图

石家河古城内的手工业作坊,不像陶寺古城那样,分布在某一个地区,而是犹如良渚古城那样的布局,分布于古城内外不同的区域位置。

到公元前年时,石家河古城废弃。原来邓家湾遗址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变成了墓葬区。年11月考古人员在此处发掘发现了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数量不同的玉礼器随葬,共发现玉佩、玉如意、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各类玉礼器余件。这些玉礼器造型别致、生动逼真,其精美绝伦、鬼斧神工的制作工艺,让专家们赞不绝口。

石家河文化晚期玉器的制作工艺和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流域的良渚文化,以及几乎同时代的齐家文化,并立成为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的四座高峰。

——摘自李琳之:《元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个别地方有改动。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商务印书馆,年9月版

本书是一部用考古学资料揭示先夏及夏代早中期历史发展脉络的史学著作。全书主体共分16章80节,近50万言。不同于以往学人关于夏代区域性、碎片性的论述,作者置这段历史于同时期以西亚、中亚为世界文明核心舞台发展的背景下,以其高瞻远瞩的全局性目光、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和通俗明快的语言,用国际国内近几十年所取得考古学成果,第一次系统、完整而清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这年夏人兴起、迁徙、建城、建国、定都、扩张等一系列发展行为的脉络足迹。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至前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