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种种属相,也是一次动物狂想

发布时间:2023/10/28 11:36:14   

按:今年是兔年,兔子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相当现实的动物,没有腾云驾雾龙吟虎啸的本事,但十二生肖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想象的习俗吗,否则怎么解释兔排在龙与虎当中,又领先于大动物马或者羊?

学者张新颖在讨论博尔赫斯《想象的动物》这部书时说,想象的动物之所以诞生,是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想象,宇宙的构成也是人的想象需要,但更多的想象需要安排在世俗平常的人间。这么想来,我们可能就很可以理解兔子的地位了。

文中介绍的博尔赫斯的《想象的动物》在今年也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译名为《想象动物志》)。

《想象的动物》(节选)

张新颖著

李陀说,现在一听谁又谈博尔赫斯,就烦。

李陀这几年重新反思从八十年代逐步确立起来的“纯文学”的观念,而博尔赫斯呢,从八十年代到今天,一直不断地被一批又一批作家当作“纯文学”的典范。即便是零零星星地听,李陀大概也听人谈了将近二十年吧。

我现在也不大喜欢别人和我讨论博尔赫斯。原因和李陀不大一样。我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迷恋,过度迷恋之后会产生过度的疲倦和麻木;听人谈,大多也听不出什么有趣的意思来。有意思的倒是,我认识一个人,他看到年轻作家的作品,只要是他不喜欢的,不论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他一概说,不过是学了点博尔赫斯的皮毛嘛。至于他本人是否学了点皮毛,我就不大清楚了,只知道博尔赫斯这四个字在他嘴里颠来倒去地说,奇怪的是从来没有一次把这四个字的顺序说对过。

八十年代中后期读大学那会儿,一天晚上偶然在学校东部的小阅览室读到博尔赫斯的一个短篇,产生奇妙难言的感觉,从此迷上这个阿根廷作家。读能够找到的作品,这还不算什么,还密切注意有可能看到的有关他的文字,哪怕只是片言只语。举个例子,我查到博尔赫斯的作品译成中文竟然早在五十年代,中国香港地区的《文艺新潮》第八期(一九五七年一月出版)发表了思果翻译的《剑痕》;再譬如,钱锺书先生的《七缀集》,这本书我倍感亲切,一个原因就是其中两次提到博尔赫斯,一次是在《林纾的翻译》正文里,一次是在《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注释里。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小说家们,还以为他们是最早读博尔赫斯的中国人呢。我那时候也不知道天高地厚,觉得《七缀集》两次提及,其中的一次在事实上不够准确,就特意在一篇小文章里纠正。一九九〇年我参加一个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后来我就知道了,所谓“国际”学术会议,就是只要有几个老外参加,就是了),分组会上宣读论文,关于中国先锋小说家接受博尔赫斯启悟的探讨。我是第一次干这种事,紧张得要命,眼睛不看人只看稿子,念完了才敢松口气。这口气一松就彻底松了,我很后悔刚刚的认真和紧张,因为没必要,这个组的人大多根本就不知道我说的那几个先锋小说家是什么人,也不知道博尔赫斯是怎么回事。

《不任性的灵魂》张新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年10月

那时候从卡片箱里查到复旦图书馆有一本博尔赫斯的《想象的动物》,中国台湾地区的译本,几次动了借的念头,但直到毕业也没借。为什么呢?台湾版的书,借起来麻烦;即使阅览室的管理员帮你找出来了,你也只能待在那里看。对我来说,要在阅览室里面读完一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有个坏毛病,每次到阅览室,总是在一排排书架前翻翻这本,看看那本,结果就是,几个小时过去,差不多什么都看了,跟什么都没看也差不多。知道有这么一本《想象的动物》而没有读,就成了一件心事。这当然是一件很小的心事,装在心里却也有十多年了。

没想到今年在韩国碰到了这本书,帮我打发了一些无聊的时光。我在徐贞姬教授的研究室里发现了这本小书。徐贞姬教授年轻时在辅仁读硕士、在台大读博士,她书架上有很多台湾版的书,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博尔赫斯在前言里说:“有一种书是既消遣又广闻,本书所集,旨在给予读者这样的乐趣与益处,也希望读者在友人的书架上搜奇拾异之余,能满足诸君偏深知识参考之愿望。”我没有“偏深知识参考之愿望”,但对于他那种多“从中世纪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以及西班牙文原文”征引资料作为编撰根据的方法,却是不能不叹服。

这本书一九五七年印行于墨西哥,书名为《想象动物手册》(Manualdzoologíafantástica),一九六七年第二版改为《想象的动物》(ThBookofImaginaryBings),增补了一些内容,印行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为英文本。中国台湾地区的译本是志文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出的,译者杨耐冬,依据的是一九七四年的英文本,内容有一百一十七条。

《想象的动物》

翻开这本书,就好像是进入了一个神话动物园,你看到的是稀奇古怪的动物,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半狮半鹰的希洛多塔斯、半人半马的辛托、一百个头的怪物、散发着芬芳气味的豹子、歌声有着致命迷惑力的海妖塞壬、住在镜子里的鱼、住在火里并且以火为食的蝾螈、能发出人的叫声并且使听到的人发狂的曼陀罗花,甚至于,形而上的动物。按照博尔赫斯的说法,神话动物园的动物比真实动物园的动物要多得多,因为这些动物,其中多为妖怪,是真实动物的各部分肢体的任意组合,而这种排列组合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不仅是过去的人这样想象动物,现在的人也这样想象。前几天一个朋友转发给我一些图片,名字叫“如果它们相爱”,就是假设一种动物和另一种动物交配繁殖,生出来的就是些你从没见过的怪东西——现在轻易就可以用电脑合成出怪物的形象。

柏拉图认定造物主所造的世界是球行的,而且是活着的生命体;他还由此狂想动物世界有许多球体动物。尼罗河口的一位神父告诉信徒,球体的生命可以复活,并且能够滚着进入天堂。“文艺复兴时期,《伐尼尼》书中所记,天堂是个动物;新柏拉图主义者费西诺说,地球有毛发、牙齿和骨骼;布朗诺能感受到行星是些平和安静的大动物,有热血,有正常的习惯,并且有理性。十七世纪初期,德国天文学家基普勒与英国神秘主义者罗伯特·佛拉德争吵着说,是他们中哪个先产生了那个观念——认为地球是个活妖怪,地球‘像鲸鱼那样喷着气,睡了又醒,醒了又睡,有退潮,又有海流’。基普勒孜孜研究,认为这个怪物有骸体,有饮食习惯,有颜色,有记忆,且有想象能力和有形的才干。”

而在另外的想象里,上帝创造了地球,地球却没有根基,因此就在地球下面造了一位天使;这位天使没有立脚的地方,就在天使脚下造了红宝石岩;红宝石岩没有托盘,就在底下造了一只公牛,这只公牛有四千只眼、四千只耳朵、四千个鼻孔、四千张嘴、四千条舌头和四千只脚。可是,这只公牛还是没有落脚的地方,因此在公牛的底下造了一条名叫巴哈马特的鱼,在鱼的底下放置了水,在水的底下是一片黑暗。在黑暗面前,人们就一无所知了。

这使我想起好几年以前我看到的一部建筑学的博士论文,这部论文的作者设想未来的人类建筑,都是建在一只牛角之上。他的全部论述从这个出发点展开。论文的首页是诗;翻过来是构想示意图,在这个示意图中,这只牛和牛角占了突出的位置;接下去是正文。后来一直想知道这部论文是否通过了答辩,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但都无从打听了。

不过绝大部分想象的动物与宇宙结构这样巨大的思考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产生想象的动物,是因为人需要这样的想象;宇宙的基本构成也是人的一种想象需要,但更多的想象需要安排在世俗平常的人间。

本来有的动物具有人一样的说话天赋,可是很久以前,一位南非丛林人霍其冈,非常憎恨会说话的动物,有一天,他偷走了它们说话的天赋后就不见了。从此,动物就不再能够说话。

《想象的动物》插图

上面提到会发出人的叫声的曼陀罗花,这是一种植物性动物,或者说,是动植物的整合体。这样的整合体非常少见,在鞑靼地区有一种植物羊,叫巴洛米兹,颇使人惊奇不解。另外见诸文字的还有某人的某个梦,他梦见有这么一棵树,吞食它枝上的鸟巢,当春天来临时,树上长出的不是树叶,而是羽毛。

在我所读过的书中,印象甚深的动物,一想就会想到路易思·卡洛尔在《阿丽斯漫游奇境记》里写的英国柴郡的猫。我很高兴看到博尔赫斯也专门谈到这种笑面猫,卡洛尔给这种猫一种才能,慢慢隐藏起面孔,却剩下了笑容。请看赵元任先生的译笔,一九二二年商务印书馆的版本:

这一回它就慢慢地不见,从尾巴尖起,一点一点地没有,一直到头上的笑脸最后没有。那个笑脸留了好一会儿才没有。

阿丽斯想道:“这个!有猫不笑,我到是常看过的,可是有了笑没有猫,这到是我生平从来没看见过的奇怪东西!”

还有一种绝命猫,据说它们先是互相愤怒格斗,而后互相噬咬、吞食,直到最后两败俱亡、只剩下两条尾巴为止。

博尔赫斯不能直接阅读东方语文,但他还是参考转引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他谈到中国的狐狸、龙、凤凰、独角兽等。中国的独角兽是麒麟,他从玛戈里斯的《中国文学类纂》(一九四八年版)里转引了韩愈的《获麟解》: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文摘部分选自张新颖《不任性的灵魂》,较原文有删节,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1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