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人兔大战澳大利亚完败,超100亿野兔

发布时间:2023/6/19 15:20:49   

由于没有天敌,澳大利亚的野兔个头十分巨大

年前,一艘英国普通的五桅帆船从利物浦出发。这艘船一路向南穿越赤道绕过好望角,最终横跨印度洋,在西澳大利亚的珀斯登陆。

不过按照当时英国人前往澳大利亚的惯例,这艘船最有可能是在澳大利亚的东海岸落脚。

而当时实际的情况也证明,这艘船确实是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也就是维多利亚地区靠岸的。

船上的人经过了几个月的航行,终于踏上了坚实的土地。

原本这是一艘往来于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最普通的船只,每年往来于两地间的英国船数以千计。除了人和货物之外,往往还会携带有老鼠、跳蚤、病毒等其他东西。

当然,这些不被人讨喜的东西,都是被人无意间携带到这片新大陆的。

而年的这艘英国船只上,除了上述物种之外,这艘船上还有一批从英国本土邮寄过来的动物——二十多只装在笼子里的野兔。

年,英国殖民者第一船队到达目的地植物湾

此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无论携带什么东西在自己国土上流通,自然都不用申报海关。那时候的人类,还不太清楚什么叫物种入侵。

不过更为关键的是,那时候的英国人,还以驯化动物和改造自然生态为荣。

这批兔子,是身在维多利亚的托马斯·奥斯汀向英国的侄子索要的。

托马斯的身份虽然是农民,不过在澳大利亚更像是农场主。在维多利亚地区,他拥有三万多亩的农场。

这个人在澳大利亚经营了将近三十年,他之所以向侄子索要兔子,是想满足一下自己打猎的小癖好。

在旧大陆的人类发现澳大利亚,并且殖民经营超过两百年后,作为殖民者的欧洲人早已发现,这片土地虽然广袤,但奇怪的是却没有任何一只体态娇小但奔跑速度快的哺乳动物。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托马斯才决定让侄子把英国的野兔邮寄了过来。

现今的人可能会说,托马斯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把物种带到一个新大陆,极有可能造成物种的入侵,从而导致当地的生态被打破。

库克船长是来到澳大利亚的探险者之一

可实际上,这名农场主其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于在19世纪,像托马斯这样的欧洲殖民者,还非常乐意这么做。

原因就在于,这帮既信奉进化论,又相信上帝的西方人,把自身看作绝对的中心,把其它物种当成了可以随意支配的对象。

只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位农场主在当时掌握的全部知识,还不懂得自己的行为,会给这片陆地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托马斯除了经营农场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当地驯化协会的会员。这种半专业化的组织,起先流行于法国。

法国和英国一样,大航海时代后在全球也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于是从生理和结构层面改变一些动植物,以便它们适应新的环境,就变成了一件可行的事情。

同样在英国极其殖民地范围内,也存在着相类似的动植物的移植。

只不过,英国人在移植之前,更看重物种和气候之间的相似性。所以,那批从英国本土邮寄过来的兔子中,既有公的,也有母的,为的就是让它们进行繁殖。

淘金热时期,大量的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

还在18世纪的时候,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专门赞助下,就开始在全球的殖民地进行植物的驯化。

据说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的时候,伦敦城内就有8个新奇的植物园,里面种植的是来自世界各地新奇的物种,当然前提是这种植物也能适应英国本土的气候。

就像法国人将美洲的羊驼带到巴黎一样,英国人后来也将移植的大手伸向了动物。

一个叫威廉·斯旺森的博物学家,终其一生都在把各种动物带回英国本土。反过来,像远在澳大利亚的托马斯·奥斯汀,他自然也会想到把英国本土的动物带到澳洲大陆。

这里面除了有满足自己的观赏或者打猎的癖好之外,实际上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

如今的澳大利亚被称为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在西班牙的绵羊没有被引进之前,这片陆地上是没有一只羊的。

一只绵羊的引进,让殖民者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回报,因此转瞬之间,这里就成了绵羊的生长乐园。

于是在年,梅花鹿从悉尼港登陆;30年后,猴子抵达了霍巴特。及至到了年,英国的野兔也在托马斯的要求下,踏上了这片新土地。

一个叫弗兰克·巴克兰的狂热驯化爱好者甚至说过,人类唯一的选择是稍微重新安排自然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作为同样的驯化爱好者,托马斯·奥斯汀把英国的野兔引入,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

只不过,这些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很快就要为自己的随意“剪接”自然生态的行为付出代价。

野兔在19世纪中期来到了澳大利亚,它们当初被引入的目的是作为猎物的。

在被放生到维多利亚地区后,随着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繁殖,最初的二十多只兔子,很快就出现在新南威尔士,及至又逐渐蔓延到了南澳大利亚。

最初,这些在澳洲的白人乐坏了,野兔终于出现了,他们又可以跨上马背举起猎枪去打猎了。

但是,这种欢乐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多久,接着就出现了相当尴尬的情况。兔子繁衍的速度有点快,牧草居然不够吃了。

澳大利亚荒野中的兔子

殖民者开始有些不自然了,毕竟相比于打猎嗜好,养殖牛羊更重要。

澳大利亚原本是没有蹄类动物的,从年开始,一百多年后澳大利亚的羊就达到了惊人的上亿只,牛也达到了八百多万头。

这里既没有牛羊的天敌,也不存在与牛羊争抢牧草的动物。

可惜,不断繁殖的野兔,渐渐打破了这种平衡。野兔无人管理,即使当地人经常猎杀,也根本赶不上兔子的繁殖速度。

尤其是在干旱的季节,原本牧草就非常紧张,被野兔啃食一通后,人类饲养的牛羊就无草可吃了。

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些兔子就从澳大利亚的东南地区扩张到了中部,之后又一路向西,来到了澳大利亚的西海岸。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处农场

如此疯狂的场面,让热衷于驯化的欧洲白人始料未及。

在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澳大利亚大陆的生态链长期以来是一个闭环的模式。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都和旧大陆没有任何的交集。

这原本是一个独立且漫长的演化进程,平衡的杠杆掌握在自然的手中。然而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不管带来什么物种,也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打破了这种平衡。

澳大利亚的本土动物袋鼠

在野兔没有来到澳大利亚之前,由于人工饲养牛羊的啃食,澳大利亚本土的草渐渐被英国的牧草所取代。而且牛羊的啃食,使得当地的很多有袋类物种极具减少甚至灭绝。

只不过在殖民者看来,尤其是那些爱好改造自然生态的驯化者看来,这种情况有利于他们的收益,所以他们默认了这种生态的改变。

原本人工饲养的牛羊,已经打破了澳大利亚本土的自然生态。

而他们更加作死的行为就是,接下来引入了野兔。野兔不受人类的管控,四处活动且到处繁殖,这就等于给已经被破坏的生态链,带来了致命的一击。

澳大利亚广袤的内陆地区

从年第一批野兔在澳大利亚安家,到19世纪末,野兔的数量在澳大利亚呈现出几何指数的增长状态,达到了疯狂的亿只!

据统计,七只野兔的食量,约等于一只绵羊的食量。兔子吃了羊的食物,就等于把殖民者的利益啃食了。

像托马斯·奥斯汀这类的驯化爱好者,他们原本把兔子引进澳大利亚,是为了观赏和打猎用的,随着猎物挣脱了掌控,殖民者怎么能不急眼呢?

除了野兔,被欧洲人带到澳大利亚的猫也呈现泛滥之势

最先想到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猎杀。不管是不是打猎的爱好者,男女老幼齐上阵。

这个办法还是立竿见影的,只要是人类活动的区域,兔子确实少了许多。

但是请注意,仅仅是人类活动区域内的兔子少了,其他区域内的兔子一只都没少,一旦人类猎捕停歇,它们很快就卷土重来。

而且,澳大利亚本就地广人稀,作为殖民者的欧洲人,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适宜人类生存的沿海地带,而当时广袤的澳大利亚内陆,并没有多少定居者。

所以当地人很快就察觉出来,仅靠人类自己的猎捕,根本撼动不了如此众多的兔子。

历史上澳大利亚人猎杀的野兔

不过,英国人也不着急,毕竟人家自诩是进化论的始祖。

既然人灭不了兔子,那就让兔子的天敌来灭吧。

这些来自于英国本土的野兔,它们在自己家乡的天敌是黄鼠狼和雪貂,于是,英国人不管不顾,又把这两种动物带到了澳大利亚。

他们心想着只要有天敌在,兔子的尾巴就长不了了。可惜,英国人的这种做法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会引起连锁反应。

雪貂和黄鼠狼到了澳大利亚确实也逮兔子,只不过这两种动物又受到了其它因素的掣肘。

先从气候上来看,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南部地区也是四季分明的季节。尤其在冬天的时候,气候甚至比英国本土还要寒冷。

雪貂未能扛过澳大利亚的冬天,接连不断地死去。相比之下,黄鼠狼的生命力确实顽强,但是挡不住这家伙很贼。

在野外它除了以野兔为食之外,它还会攻击和猎杀本土的很多小型动物。

而且相比于灵活的兔子,本土的很多动物抓起来更容易。动物的本性其实和人一样,也是趋利避害的,放着容易逮不抓,那就是黄鼠狼。

因此到最后,幻想靠着黄鼠狼吃兔子的方案也流产了。

猎杀的野兔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澳大利亚大陆上的野兔,基本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

可能很多国内的朋友就疑惑了,这么多的兔子,那都是肉,开启“狂吃模式”啊,什么红烧兔肉、清炖兔头……美滋滋。

然而,问题并非想得这么简单。

首先,澳大利亚本土的人口,还没有野兔的数量多。

在欧洲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之前,原住民的估计数量在百万左右。随着白人的到来,原住民或死于屠杀,或死于新的疾病,或是被迫向内陆迁徙,从而导致原住民人口数急剧下降。

原住民人口下降的同时,外来殖民者的数量并没有疯狂增长。

从17世纪末殖民者到来到19世纪末,新来的殖民者再加上繁衍的后代,拢共也只有区区几百万人。

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全部的男性人口还不到三百万。

因为野兔泛滥,澳大利亚本土的兔耳袋狸几近灭绝

以当时澳洲有亿只兔子为例,那么每个澳大利亚男人就能分到只兔子。

而且这还没有算上兔子依然在不断繁殖,即便吃掉了这一波,下一波新出生的兔子,又会很快填补上空缺。何况,每人三千多只兔子,就是吃到吐,貌似也吃不完。

更为关键的是,这只是数字层面的吃兔子模式。实际情况是,每只兔子都要靠人力去猎捕。难不成全澳大利亚的人什么都不干,全部组织成“猎兔队”?

这些唯利是图的殖民者,不远万里、千辛万苦来到澳大利亚,是寻找新的人生际遇的,最后竟沦落到逮兔子为生,死去的原住民估计都能掀开棺材板笑掉大牙。

所以说,在人口数量不是碾压级别的状态下,靠本地人吃根本吃不完。

或许又有人说了,既然自己吃不完,难道不能抓起来做成兔肉美食出口吗?这个办法听起来不错,但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澳大利亚的麦格理岛,科学家曾在此施行过灭兔计划,但却导致90%的固氮草类灭绝

理论上看,把兔子肉做成出口产业,还能成为澳大利亚的一项经济支柱。可实际的情况是,兔子肉本身的制品只能算野味而非刚需。

和其他饲养的家畜不同,兔子千百年来并非人类餐桌上的主食。更何况这是野兔而非人工饲养的兔子,它的肉质口感不怎么样。

再加上各国人的口味差异巨大,即便这类食物能够出口,也不会形成庞大的规模。

而且前期的猎捕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即便真的想做兔子肉加工生意,那为何不进行人工饲养,非要去野外抓捕呢?因此,这也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实际上,从19世纪末开始,澳大利亚已经本土化了的科学家,就开始尝试更“人类”的方式来消灭兔子。他们尝试研究只在野兔种群内传播的病毒,意图一劳永逸的解决兔灾。

澳大利亚荒野中疯狂的兔子

研究的过程相当漫长,一直到20世纪中期,一种被称为粘液瘤的病毒才被引进澳大利亚。

效果不错,该病毒终于在澳大利亚的野兔种群中形成了瘟疫之势,据不完全统计,这种病毒杀死了九成以上的野兔。

澳大利亚人似乎终于可以为消灭兔灾而狂欢了。可惜,自然生态系统是环环相扣的。

大量的兔子死去之后,原本那些被引入进来消灭兔子的天敌,比如黄鼠狼、狐狸甚至鹰等食肉动物。

在兔子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它们只能捕食本土的兔耳袋狸、猪脚袋狸等小型动物,这直接导致了后两者的灭绝。而且随着食物的减少,猎食者本身的数量也在减少。

死于粘液瘤病毒的野兔

另一方面,剩下一成没被杀死的野兔,具备了抵抗病毒的免疫力,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又得以恢复。

此后澳大利亚人又使用了其它类似的病毒,但每次问题都难以彻底解决,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从20世纪中期截至到现在,澳大利亚为了对抗物种的入侵,已经花费了亿澳元,折合人民币1.8万亿。

如今,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仍旧高达千亿元以上,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成倍地增长。

至于那些四散在澳大利亚广袤大地上的兔子,如今已经占领了澳大利亚三分之二的地区。

澳大利亚猎捕野兔的画作

最初的二十多只兔子,如今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些当年带有功利性的殖民者,根本想象不到百年后的结果会是如此。

殖民主义者总是自诩自然生态的中心,可惜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抉择和设想,连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之势都对抗不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9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