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山海经虚幻灵异吗不,就是我们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3/3/24 18:50:05   

关于《山海经》,说法颇多。书里描述的那些景象、事物,因为过于神奇,很多人都不相信是现实世界的。但也不可能凭空想象,因此有人认为这或许就是天堂景象,或许就是地域情景,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平行世界的具体描述。其实,这些猜测都是错误的,《山海经》描述的就是我们这个世界!

首先我们看看《山海经》到底有多神奇。随便举个例子(翻译成现代文):

再往东三百里是青丘之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石,阴面长着很多青。山上有一种野兽,长得很像狐狸,但是有九条尾巴,它的声音就像婴儿啼哭。这种野兽能吃人,人吃了它的肉不会迷糊。有一种鸟,长得很像斑鸠,发出斥责的声音。这种鸟名叫灌灌。英水起源于这座山,向南流,注入即流泽。即流泽中有很多红鱬,长得很像鱼,但是有一张人脸,它的声音就像鸳鸯的声音。吃了这种鱼不会长疥疮。

九尾狐、人面鱼,很神奇吧?的确神奇,我们从来没人见到过,怪不得自古而今人们都不相信,连司马迁都觉得过于虚妄怪诞,不敢擅自表态到底有没有过。但其实,《山海经》字里行间隐藏着稍加分析就能发现的秘密。这里主要解析三点。

第一点,山海经那些奇形怪状的动物、植物、神灵,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是把它们和读这本书的人能看到的动植物作对比。比如上文,和狐狸作对比,和婴儿啼哭作对比,和斑鸠作对比,和鱼、和人作对比,这就说明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那些神奇的动物植物就见不到了,只能拿能见到的动植物来类比,才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传递信息。

今天的人们都把这里提到的这种动物叫九尾狐,这是网络姑娘们非常钟情的一种动物,但是《山海经》从来没有说过这是狐狸,只是说长得像狐狸。而这些用来类比的事物,直到现在,绝大多数都还存在。也就是写作《山海经》这本书的人,生活在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的环境里。

第二点,细心的朋友就会看到,《山海经》分为海内经和海外经两部分,海内经在讲故事的时候最近的说到大禹治水,没有提到禹的儿子启。而海外经多次提到启。这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写作海内经的时候,启还没有当王,那么这部分就写作于大禹治水和启继位这段时间内。

第三点,那就是所有的河流都标注了走向:起源于哪里,流向哪里,明明白白。然而,根据《孟子·滕文公》记载:大禹治水的原因是:“在尧帝时代,天下并没有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流,泛滥于中国。”也就是说,河水都没有按照既定的线路流了,而是有的冲出河堤,遍地汹涌,有的逆着河道倒灌。因此天下到处都是滚滚洪水。

这和世界各地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是一致的。事实上这些并不都是传说,有很多是有文字记载的。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家园的确有过这么一次大洪水。至于大洪水的形成原因,相关分析资料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言。这里要分析的是,《山海经》里标注的河流,很明显不是大洪水之中的,那时候的河流已经乱套了。那么是大洪水之前还是大洪水之后呢?

因为书上提到的很多河流,今天都已经找不到了,包括提到的很多山都跟今天的山的位置对不上号,所以可以确定是在大洪水之前。因为大洪水,以及后来的大禹治水,很多河流改变了,很多山因为洪水的肆虐而坍塌了,很多平地因为水流的冲刷而形成了山。

明白了这三点,答案也就出来了:《山海经》记载的是大洪水之前我们这个世界的景象。那么,那些神奇动物去了哪里?答案也就很清楚了:在大洪水中种族灭绝。

综合各种资料,中国境内的大洪水是这样的:低一点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人们只能住在山顶上。这在彝族人的神话故事中脉络尤其清晰。彝族人传说,大洪水的时候,所有人都搬到了山上,但是没有带粮食种子,他们无以为生,因此很困惑。然而就在这时候,一条狗从水里游了上来。狗抖抖身子,狗毛里面抖出来一些稻谷。彝族人利用这些稻谷进行繁殖,因而活了下来。所以他们至今对狗特别尊重。

而这样的大洪水,导致那些大量的动植物被淹死了,只有一部分活了下来。这一部分就是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动物(除了各种原因在生态环境恶化或者被狩猎灭绝了的之外)。这些动物并没有灭绝,所以《山海经》也不需要记载。

那么,作者记载这些山、水、动物、植物的目的是什么?可能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为了记录那个失落的世界。我觉得事情不那么简单。别忘了大禹治水这件事情。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花了13年时间,走遍了当时九州范围内的大部分地方,进行过许许多多的考察。这当中其实是有疑问的,既然遍地是洪水,大禹又是怎么到达那些地方的呢?不过这个问题太小,读者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解释。

这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在大禹考察各地的时候也已经深入水中了,所以大禹也没有见到,而是通过各山头的人打听到的。一边打听,一边作记录,于是,东南西北走了一遭,《山海经·海内经》就出来了。所以,这本书前半部分其实是考察记录。

大禹治水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史记》记载的“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就说明是一个很大的团队,包括常规团队和临时征用人员。大禹只是提出治理方案,具体的交给下面的人去实施。花了13年时间,大禹和他的团队完成了近字的“鸿篇巨著”。这点字对于今天的码字工来说也就是一天的事情,但是对于在龟壳上雕刻字的时代来说,真的是鸿篇巨著。

大禹治水,除了治理水患,还同时考察了各地的土质,为耕地分了三六九等,以判定赋税缴纳标准。当然,同时还记录了哪些地方有什么矿产,“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所以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这当中也包括记载已经被洪水淹没的山水,尤其是河流,用作自己治水的参考。这点,才是写作《山海经》的最大目的。

大禹治水成功,《山海经》海内篇也就写作成功了。不但用文字记录,还画了图示。《史记》记载:禹用各地进贡来的铜制作了九鼎。和禹一起治水的益把《山海经·海内经》连图画铭刻在鼎身,得以传世。

禹之后,因为洪水早已消散,人们有机会到更远的地方,于是到达了比《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范围更远的地方,打听到了把这些地方洪水之前的事物也补充了进来,近4万字的《山海经》因此成为整体流传下来。#山海经#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大洪水之前的动植物就那么古怪,而我们现在的那么平常?其实也没有什么古怪的,如果我们用《山海经》的笔法写金丝猴,那就是:人面,有手足,被毛金,善跳跃,时若人思。那也很古怪吧?千万要注意的是,《山海经》所谓人面猪足之类描述,并不是真正的人脸猪脚,而是类比。

我们来看《山海经》记载的我们新疆人最为自豪的西王母:西王母就像人的样子,长着豹那样的尾巴,老虎那样的牙齿,特别能长啸。毛发蓬松,戴着一块玉。除了“戴胜”无法解释之外,其他描述活脱脱就是一个动物。而且在另外的地方,还写到西王母居住在山洞里。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动物,为什么作者要叫它王母?其实,当时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属于九州之外,语言和九州之内肯定不一样,《山海经》也是根据读音来翻译成汉字的,焉知当地的“西王母”这三个音代表什么意思?《山海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意思是这座山没有咸味?这不是废话吗?有多少山是咸的?音译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7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