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狐狸鱼 >> 狐狸鱼的种类 >> 远在他乡的人都是暂时的,有人想着就是幸福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这首诗歌也是一首思念诗,具体思念谁,不可知。也无需知。
或许是《伯兮》中外出打仗的丈夫,或许是作为人质远在他乡的太子,或者是流浪在外的孩子,出嫁的女儿,都有可能。
是忧思,因忧而思,或者因思而忧。
这首诗歌狐狸的意象很多人想不通,各种猜测也是天马行空。《毛诗序》:“《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失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高亨《诗经今注》:“贫苦的妇人看到剥削者穿着华贵衣裳,在水边逍遥散步,而自己的丈夫光着身子在田野劳动,满怀忧愤,因作此诗。朱熹也认为有狐是寡妇看到单身男子而想嫁给他,把那只狐狸比作单身男子的意象。这,真是让人不敢相信。
实际上狐狸的意象很简单,既不是孤独的行者,也不是求偶的意象。狐狸的意象出现在这里,作者是大有深意的,因为狐狸此时的皮毛是丰满的,厚重的。所以狐狸的意象是被用作强烈的对比而存在的。我实在纳闷,为何如此清晰的旨趣汉儒以来就是猜来猜去猜不到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值得让人深思。中国文化的真容被掩盖,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文化的歪解,真正的教化人心的作用何从谈起。
哎,真是一言难尽。狐狸是冬天的暗示,由狐狸的皮毛的丰满想到外出的人的衣裳单薄,是多么合情合理。
绥绥,随音。是稳重自得的样子,非通解所言的孤独行走。
狐狸为啥走得如此悠然自得,因为狐狸吃得饱,穿得暖,才有这样的姿态。绥绥俩字更不是无意为之,而是以狐狸的悠然自得来反衬作者所思念的人的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绥,本身就有安定平安之意。所以可以引申为悠然自得。安定自然是悠然的。这当是狐狸冬天出来觅食,被作者看到狐狸那一身丰满的皮毛忽然触动了作者的忧思。
诗歌的对比旨趣是清楚的,强烈的,先写狐狸的形象,并且由此触发作者对远在他乡的人的思想,逻辑合情合理,自然而然。
第一联
一只狐狸悠然自得,走在淇水的岸梁上,我的心忽然担忧起来,是否远方的他或者她也无下衣可穿。
狐狸吃鱼,走在淇水岸上再自然不过,从狐狸的悠然,皮毛的丰满来反衬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孤单和缺衣少食,凄凉。
第二联
一只狐狸悠然自得,走在淇水浅滩之上,我的心中充满深深的忧虑,远方的他是否衣不蔽体。
无衣带不能直接翻译,衣带是束缚衣服的,无衣带就意味着衣不蔽体,指向上衣。所以作者的用词是极为精巧的,用无带来说作者所思念的人衣衫凌乱的样子。若是再进一步分析,作者所担忧的人为何会流浪他乡,作者为何会担心他披头散发,衣衫凌乱,因为诸侯的无道之战,导致百姓的流离失所。所以,我说诗经的诗歌都足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诗歌若不能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基本都是廉价的吟咏。
狐狸的意象不断出现,是在不断强化作者的忧思。
第三联
一只狐狸悠然自得,走在淇水的另一侧。我的心中充满深深的忧虑,远方的他是否无衣服可穿。
狐狸觅食吃饱喝足,快要脱离作者的视线了。但是作者的担心更加强烈,已经由衣不蔽体怀疑无衣服可穿。是对国土沦陷百姓的担心也是有可能的。比如前边所言的文公的妹妹身在宋国,听说卫国被灭后,一定会有这样的担心。
诗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狐狸的悠然自得和丰衣足食来强化作者对故国沦陷百姓和亲人的担心,可谓深得旨趣在诗外的艺术手法,是对国破家亡或者流离失所的无奈和控诉,也是对诸侯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的讽刺。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汉儒所言的诗无达诂,更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幌子,诗经的任何一首诗歌都有确定的旨趣所在。其它的不想再说,只有一种深深的伤痛,中国文化的样子不应该被歪曲的,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