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化狸日本传说中的妖怪,爱喝酒捉弄人,会用

发布时间:2023/10/28 13:14:53   
去日本旅过游的朋友应该都在神社、居酒屋或者当地比较有古韵的街头巷尾见过这样的雕像:一只胖胖的迷之生物戴着草帽,表情笑嘻嘻的看上去很喜庆,有一对圆圆的小耳朵,一只手拿着酒壶另一只手拿着烟袋或雨伞(神社门口的话可能是拿着念珠),鼓鼓囊囊的大肚子下面有两颗球状物摆在双脚之间,总体看上去给人一种憨态可掬、喜气洋洋的感觉。这个迷之生物在日本文化中的名字叫“化狸”,也可以简称为“狸”和“狸猫”,许多旅游景点都有小型的化狸摆饰供游客挑选,跟达摩不倒翁一样,成为了日本的标志性纪念品。化狸在日本妖怪传说中的地位很高、传唱度很广,类似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狐仙”、“黄大仙”。根据日本地域和文化传承不同,狸(后面都简称狸了)的形象、本领稍微有些差异,但大致上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传说狸是成了精的妖怪,它们拥有变身的本领,可以把树叶顶在头上变化成自己需要的形象(一说法力高深的狸不需要树叶也能变身)。相传妖狐也有这个本领,但是不如狸厉害(“狐七变,狸八变”),而且妖狐变化是为了害人,而狸变化是为了捉弄人,喜欢看人类被耍得团团转。从江户时代末期开始,狸因为具有灵力而在日本某些地区拥有了“神位”,被塑造在寺庙和神社门口。可能大家都有一个疑问:狸雕像的双腿之间是什么东西?很多人以为那是狸随身携带的袋子,但其实那是狸的阴囊,也就是蛋蛋。没错,传说狸有一对巨大的阴囊,号称“明月之光”,可以伸缩和变形,比如变成大网用来捕鱼,变成气球飞上天,或者恶作剧——整只狸藏在树上,等路人经过时故意把阴囊垂下来吓唬人,甚至还可以化成各种兵器来战斗。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下面这张关于狸的绘画作品中被狸扛在肩上、拖到身后的并不是布袋或披风,而是巨大化的阴囊。强不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化中的“狸”、“化狸”和“狸猫”,其实指的是同一种动物。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哆啦A梦是猫型机器人,但是由于没有耳朵(设定中是被老鼠啃掉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狸猫”,所以人们每次把他认错,哆啦A梦都很生气地大喊:“我是猫!是猫!才不是狸猫呢!”还有《火影忍者》中封印在我爱罗体内的尾兽——一尾守鹤,设定中也是一只狸猫。那么狸和狸猫在日本到底指的是什么动物呢?答案是: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貉又叫貉子,如果你不认识貉这个字,那么就请回忆一个成语:一丘之貉。这下应该认识了吧?现实中的貉,是犬科、犬亚科、貉属的动物,有五个亚种:指名亚种(卡里宁亚种)、韩国亚种、西南亚种、东北亚种(乌苏里亚种)、日本亚种。在日本被称为“狸”和“狸猫”的,就是貉的日本亚种,简称日本貉。由于日本的面积非常有限,所以自古以来跟人类聚居地分布重合的貉也不在少数,它们有很多机会跟人类产生交集,但又经常神出鬼没的,所以才在神话传说和乡野怪谈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貉是食域非常广泛的杂食动物,它们的食谱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啮齿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包括鸟蛋)、鱼类、腐肉、水果、坚果、浆果、谷物、蔬菜。这份食谱几乎涵盖了野生动物们所有的食物范围,它们还会入侵乡村和城市周边,在垃圾堆中寻找食物,是优秀的机会主义者。另外,貉在进食时会分泌大量唾液,来稀释蟾蜍等有毒动物的皮肤分泌物。人类使用貉的毛皮来制作衣物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19世纪俄罗斯的貉子皮毛贸易就已经很发达了,日本某些地区还会用貉子皮制作鼓面和风箱。最早人们捕获野生的貉来获取毛皮,导致野生貉的数量有所下降。二十世纪初,人们开始建立貉子养殖场,专门用来毛皮贸易,可是后来这种养殖场的数量变少了,因为他们发现养殖貉所耗费的食物量(成本)跟饲养狐狸差不多,但后者的毛皮卖得更贵,所以目前来说还是饲养狐狸的养殖场比较多。从外形上来看,貉的整体形态跟狗狗类似(毕竟是犬科动物),但是在被毛颜色上跟浣熊有些相似,就连英文名字都是Raccoondog(直译为浣熊狗),所以很多人分不清浣熊跟貉这两种动物。但是认真观察的话还是可以分辨清楚的:浣熊的体型和毛量都比貉要小;浣熊的耳朵比貉要大,貉的耳朵尖要更圆润一些;浣熊的吻部(口鼻部)更尖更长,而貉的吻部比较圆宽;浣熊的眼斑呈条状,上下都有白色斑纹,类似先戴了一张白色面具,又在外面套了一条黑色眼罩;而貉的面部是以眼睛为界限,上面颜色浅,下面颜色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1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