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90年代中国动画,为何全都是童年阴影

发布时间:2022/8/29 14:22:08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927173330035222&wfr=spider&for=pc

「来源:|印客美学ID:ink」

·

最近《天书奇谭》的热映再次唤起了大家的童年回忆,曾经的国漫,承包了我们的童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界的传奇,不过上美在精心制作动画的同时,也会制作出一些跨时代的动画,甚至是“童年阴影”。

比如《天书奇谭》里面那个狐狸老太太的形象就是不少人的童年噩梦。

其实除了《天书奇谭》以外,那个年代有很多的动画都给我们带来了惊吓。下面小印带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些让我们感到害怕的传统动画。

童年动画,怎么这么多“阴影”?

天书奇谭—中国版《被束的普罗米修斯》

说起《天书奇谭》,让人觉得记得可怕的就是狐母了,老狐狸的形象借鉴的是京剧中的“老旦”。

狐母有着极具辨识度的“八”字型黑眼圈和倒三角脸脸型,有一种诡异奸诈的感觉,这让老狐狸一度成为人们心里的“童年阴影”。

不光是狐母,片中还把县太爷画成了老鼠的形状,府衙大人更是被塑造成了地狱阎王爷的形象。

更诡异的是将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设计成了一个八字眉、浑身上下圆滚滚、不会走路的傀儡形象。

(何不食肉糜的最佳代言人)

但人物形象上的设计只是这部动画的皮相,更深层次的是创作者对于等级森严的天庭制度、贪婪迂腐的官场百态、六根不净的僧侣的鞭挞。

而《天书奇谭》中让人感到恐怖吓人的除了人物形象上的设计以外,整部电影的配乐也是功不可没。

音乐采用的是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结合。为了表现狐妖的邪恶性,还加入了电子音乐,这在当时还是非常少见的。用电子音乐模拟低沉的恐怖声音,与主角蛋生出场时轻快的音乐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将《天书奇谭》归结到“童年阴影”中,除了人物形象以及配乐之外,从故事的立意上来说它的寓意非常深刻,悲剧的结尾,更是升华了全片的主题“天道无私,流传后世”。

黑猫警长—欢迎走进《自然科学》栏目

讲真,雌螳螂在交配后吃掉雄螳螂这个小知识还是黑猫警长科普的,一向对昆虫不感兴趣的社长直到现在还能牢牢记着,足以见这个情节给社长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原本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雄的帅雌的靓,按照一般故事的结尾,就是从此以后它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是谁能想到啊,画风急转直下,伴随着恐怖的音乐,帅气的雄螳螂变成了一堆尸块。这应该是许多小盆友记忆以来第一次接触的重口味犯罪现场吧。

最后的真相虽然是很符合自然界的规律,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向小朋友们普及科学知识,还真挺特别的。

还有被反派活活吸干了血曝尸警局门外的白猫警长,当时给小印的冲击力至今记忆犹新,永远都忘不了被吃猫鼠支配的恐惧。

不过要说《黑猫警长》里的童年阴影之王,那非“食猴鹰”莫属了。

本来狂风暴雨的场景就已经很具备恐怖片的经典要素了,再加上这么一个身材高大、拳头像沙包的怪物,就问你“怕不怕”。

后面白鸽警长还亲眼目睹了重口味场面:食猴鹰抓起了一只小猴子,准备吃了它。按照传统的套路,这个时候主角登场,英雄救美的。然而并没有,怪物将小猴子一口吞进肚子里。

放大音量,你还可以听到咀嚼骨头的声音......

邋遢大王奇遇记—史上最强卫生教育宣传片

小印可以很负责任的跟大家说,如果你家里有小孩不讲卫生的话,那也不用苦口婆心的教育了,直接把这部动画放给孩子看就好了。

动画片中有很多经典镜头,比如两只锯齿鼠相对抓小邋遢时,互割头颅的场景。

除此之外,动画里还经常出现鲜血淋淋的老鼠尸体和搏斗场面,小孩子看过之后,估计一整晚都睡不好,怕吃错东西一不小心就被抓进老鼠洞里。

还有那像喝了核废水一样基因突变的物种变异,以及那花花绿绿的霉斑。

《邋遢大王》可以说是一本灭鼠指南了,它为我们展示了消灭老鼠的一百种方式:火烧、车碾、扯断尾巴、割掉头颅,各种你想不到的虐鼠大法这里应有尽有。

小时候会觉得一些镜头让人感到非常的不适,但长大后再看真正细思极恐的是其中的讽刺。

这部动画恐怖的点是作者将人与老鼠之间的矛盾,人类自身发展的矛盾都充分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通过作品让我们看到人类自身行为所带来的恶果。

比如喜爱闻汽油味的老鼠们为了片刻的享受将所有汽油点燃,最终葬身火海。直接向我们表明了沉溺于“危险药品”的后果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邋遢大王》是很多小朋友心目中的童年阴影系列,但映射现实的描写手法也让其成为了最具变革意义的经典动画之一。

魔方大厦—入殓师的辞职再创业

《魔方大厦》改编自郑渊洁的同名小说,自上映后就给无数的90后小朋友带来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现在,我们依旧能够看到当年的小朋友们长大后对它那声泪俱下的控诉。

《魔方大厦》让我们感到恐怖,首先就是它的人物形象设计。

人物大多是四白眼、眼尾吊稍、皮肤白的不正常,更诡异的是不论男女老少脸上都打着两坨腮红。这难道不是入殓师给死尸化过妆后的脸吗?

这种典型的入殓妆无疑不在烘托一种阴森诡异的气氛。

这个画风,就挺随意的吧......

还有就是它的配乐,一般来说,单薄的高变音调以及爆炸声效都是恐怖悬疑的影片中经常会运用到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不安感。

一声爆炸声后,魔方在诡异的高低音阶中旋转出现,随即低沉的音乐转向童声的片头曲。

高低和弦演奏的参差节奏只有在恐怖片中才会出现,却用在了这样一部儿童剧的片头,也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脑洞了。

但最令人发毛的是那荒诞奇异的情节设计了,将生活中的常规状态正反对调,显得光怪陆离。

小孩子为了尽情的玩,将父母关进了罐子里。

但紧接着就是孩子们陷入了疯狂的状态,随处打砸,被装在罐子里的家长,上面还明列着每个人的罪行。

骨干力量遭到逮捕,孩子们对城市的肆意破坏,再加上戴着红袖章的小孩。

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是在讽刺什么呢?

十二生肖—小动物们当个生肖容易吗

大家有看过《小鱼儿与花无缺》吗?一部被观众调侃为死的就剩下剧名的电视剧。

这部《十二生肖》更狠,连剧名都不给你剩下,全剧除了那个跟勇士一点都不沾边的勇士哥以外,十二个小动物全体团灭。

小印觉得这部动画从人物形象到情节设计上体现的都是完全的成人思维,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心理承受力。

十二集的故事中,小动物们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排队领盒饭。

被捏死的精灵鼠。作为最先领盒饭的生肖之一,精灵鼠有勇有谋,以一鼠之力证明了胆小如鼠这个论点是错误的。

自残咯血而亡的五彩鸡。这让我以后还怎么开心的吃大盘鸡?

不过最惨烈的还是青蛇了。活生生被妖怪扯成了好几段,给吞进肚子里。

不光是情节暗黑,这些人物形象也是阴影的不行。

《十二生肖》是一部剪纸动画片,追求的是艺术的夸张、变形甚至是恐怖,人物形象朴实、原始。不仅极具哥特风味,还加入了中式恐怖的元素在里面。

别说童年了,小印成年了再看还是觉得有点吓人。尤其是那几个妖怪,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什么叫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还有裸奔这样的香艳场面)

这种粗狂的动画风格也许初次看有些不适应,但是它的内容走的是传统悲剧美学的路子,它并没有为我们编造一个甜蜜梦幻的世界,而是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从而加深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以及存在的价值。

回顾这些带给我们童年阴影的动画,不难发现,大多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作品。作为动画,我们的第一印象都是给小孩子看的,像童话故事一样唯美梦幻的。

但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会诞生这么多堪称恐怖的国产动画呢?

传统动画,为何你如此吓人?

在这里小印就必须要说到这些动画背后的出品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了,作为国内当时动画界的大牛,上美可以说是承担了所有小朋友们的童年。

但工业体系的转变使得出品方失去了财力支持,制作上的粗制简陋使得画风由精美转向惊悚。

上美于年成立,由国家提供统一的财力支持、统一收购,汇聚了全国优秀的创作人才。

因为没有经济压力,所以动画师们可以心无旁骛的进行艺术创作。老一辈的艺术家们要求高,力求完美,作品表现出的深度以及画风的精美远非现在可比。

过去的上美画风是这样的。

财政紧缩下的画风是这样。

(看得出来,是真没钱了)

同时,由于80年代末动画行业的竞争变大,人才流失,上美的画风就更一去不返了。

从80年代开始,人才断层问题日益凸显。广东作为全国最先富起来的地方已经率先成立了十几家代工厂,承接大量的国外订单,四处挖角优秀的动画人才。

年,上美影厂37名骨干南下,整个动画组几乎全部走空。曾经《哪吒闹海》的角色设计师秦一真也被重金挖走。曾经人才济济的上美,现如今人才凋零。

(上美早期工作人员合影)

人才是动画作品的命脉。随着人才的大量流失,上美的创作力迅速凋零。

以前的人物设计是这样的。

现在的人物形象直接被简化成了这样

在经济窘迫的困境下,制作上粗制滥造,人物形象不复以往。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画面信息内能够将情感表达到位,只能将动作和神态夸张化。这样就会导致美感欠缺,小孩子看会感到些许的不舒服。

而童年阴影之王的《魔方大厦》更是迎来了烂尾的结局,短短十集就被腰斩,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遗憾。

(虽然你很吓人,但社长依然爱你)

而且,动画创作人背后的经历是社会风气的直接外显化,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传统动画会让我们感到细思极恐的原因。

探寻九十年代的动画为什么会集体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童年阴影,就不得不探索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了。

以郑渊洁和张之路(疯狂的兔子作者)为代表的动画创作人,他们的童年至青年是生活在一个非常压抑的时代。

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人都处于高压之下,面对的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集体主义的狂热、反对个性化发展、人人自危。

个体的发展是不被允许的,你必须要时刻保持跟集体统一的步伐,如果你有自己的思想,那就是错误的,与众不同是在背叛组织,必须要上纲上线到一个高度才能证明自己。

随着经济文化的逐渐复苏,被压抑了十年创作热情的动画人也都在摩拳擦掌中推出新的作品,但过去的经历在内心留下的悲伤和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为什么过去的人能作出这么恐怖的动画?因为这是他们的童年啊。

可以说:文艺作品是社会氛围的写照。

虽然动画的大部分受众是小孩子,但是创作者是成年人,笔下的人物虽然拥有卡通的形象,但是本质上的精神还是脱离不开现实生活的。

也就是说,一部动画片,成年人用儿童的口吻讲述故事,它的形式是天真幼稚的,但本质上却是当时社会环境和作者自身经历的一种投射。

还有就是作者本身的作品风格了,郑渊洁本人的写作风格是贴近现实、传达儿童心声的。

他笔下都是以小朋友作为主人公,但他并没有打造一个甜蜜梦幻的童话世界,而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他告诉小朋友们:世界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善美。

(一个女生小时候被猥亵觉得不对劲却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长大后才明白)

不是动画太黑暗,是现实很无奈。很多荒诞的故事情节都是依附在沉重的现实主义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形影响,最为致命。

而当时的动画审核制度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家长也没有那么的敏感,这也是传统动画能够野蛮生长的原因。

大家回顾上世纪的传统动画时,感慨过去的作品尺度大,其实是下意识的拿现在的作品来进行比较。

现在荧幕上的动画主要是以《小猪佩奇》为主的家庭式动画,情节简单、画风可爱,与90年代的动画作品相比较,显得非常低龄化。

而现在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渐渐模板化,也将孩子想得过于脆弱。

这样一种无意识集体行为使国内自此对儿童影视作品的审查逐渐严格,条条框框逐步加强,延续至今。

《奥特曼》被下架、《喜洋洋》被下架、《熊大熊二》被投诉,一些尖锐的镜头与情节不被允许出现在儿童影视文化中。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自然无法再出现像过去那样观点犀利的动画了。

而90年代的动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

20世纪70年代,国内奉行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动画创作有一个很宽松的创作环境。这大大调动了动画创作者的积极性,使得动画在题材和形式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作者们能够创作理想中的动画作品。

一直持续到80、90年代,所以当时的中国文艺圈经历了一段横跨十多年的“野蛮疯长期”。

动画审核宽松,产业处于一个初级创作的阶段,一切都在摸索,相关体制不完善,禁区少。

简而言之“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因此,与90年代的动画作品相比较,现在的动画犹如被圈养在温室里的花朵,缺乏旺盛的生长力。相比较之下,90年代的动画作品可以说是堪称恐怖了。

参考文献:韦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没落的原因

话题征集

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话题,点赞前三名的话题有机会入选小印话题库,最终入选的inker会获得本印的独家赠书嗷~

作者:居小肉

责编:菠萝

「小印安利TIME」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1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