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辛丑条约里为什么没有割地这一条款其实

发布时间:2022/8/8 14:28:17   

阿尔弗雷德·冯·瓦尔德泽伯爵(AlfredGrafVonWaldersee,-),在中国通称瓦德西。德意志帝国第二任总参谋长,和他的前任伟大的沉默者毛奇和他的后任伟大的计划者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相比,他在德国是以政治将军闻名的,他的外号“狐狸”就说明了这一切。他为中国人民所知是他晚年担任了有名无实的八国联军统帅。与此同时,还有一本三流的言情小说也加大了他的名声。

话说,八国联军头子瓦德西在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汇报情况时,指出:“中国的人,尚有潜在的生机。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日本等国,都没有实力统治这片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中国)。因此,瓜分中国这项提议,实属下策中的下策。”英、法、奥等国的议员、外交官以及媒体均表示:“义和团事件可以作为前车之鉴,所以,‘瓜分’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

都知道,从十九世纪开始,中国在固守自封中愈发衰弱,西方国家则乘着工业革命的飓风崛起。在此消彼长之下,曾经最强势的大清国沦为任人宰割的肥羊,列强国纷纷对羸弱不堪的中国展开侵略。灭亡并侵吞中国,让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殖民地,从中国获取更加长远的利益,这是列强国的终极目标。

可以说,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列强国仗着船坚炮利撬开了满清统治者的牙关,迫使清廷与各国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从最开始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到后来的《马关条约》,列强国从未放弃对大清这块蛋糕的蚕食,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掠夺了大片中国领土。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年,清廷被迫与十一个列强国签订的,最屈辱、最沦丧主权、赔款数额最大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任何一条关于割让土地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列强国考虑到长远利益打算“放长线钓大鱼”吗?还是侵略者们“良心发现”了?亦或是列强国看到了中国百姓强烈的反抗意愿?可以说,这些因素都有,但是,并不全面。且由本文为大家解释,为什么西方列强在草拟《辛丑条约》时,没有将割让土地写在条约之中。

这里,我们先来讲讲在《辛丑条约》签订前夕,中国百姓的反抗情绪。

年六月,英、德、法、意、日、奥、俄、比八个国家的海军指挥官齐聚英国军舰“百人长”号,他们进行了一场秘密会议。会议过程中,八国代表一致同意:“组建联军,侵吞中国。”由于,联军的实力远强于清军,所以,列强对这场战争的信心非常足。他们关心的,并不是战争的胜负,而是在得胜后能够收获多少“意外之财”。至于能否打赢,列强均坚信这将是一次“十分顺利的行军”。

为了更多地获取利益,各国舰队统帅露出了狡诈的嘴脸,英国统帅西摩尔就是其中的典型。西摩尔打着“保护外国使馆人员安全”的幌子,于当月十日带领两千名联军登陆,强行向西推进。侵略者的目标是北京城,他们想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北京,瓜分更多的利益。猖狂的侵略者叫嚷着,声称要:“在京城的使馆内用晚餐。”那么,战争是否像外国侵略者预料的那样一帆风顺呢?

关于这场侵略战争的具体进程,由于篇幅的原因笔者不便详述,我们还是从当时国外媒体的报道中管中窥豹吧。俄国《新边疆》的战地记者米特里全程目击了这场战争,并且,将自己的见闻写进《八国联军目击记》中。在这本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较为详细的“廊坊之战”的过程:

抵达廊坊后,西摩尔率领的英军与清朝官兵随即开战。当日上午八时,清军的骑兵在步兵和火炮的掩护下,迅速杀向车站。然而,俄国水兵早已集结完毕,并列出“排队枪毙”的阵型,对攻向车站的骑兵进行了数轮扫射,将清军压制在原地。

为了扭转战局,清军将领采取了迂回绕后的方式,将骑兵调到附近的小村庄中,从右侧包抄八国联军。然而,西摩尔早已在右翼安排了一支德军,德军见到包抄的清军马队后立即对其进行轮番射击,再次将清军骑兵阻在原地。不得已之下清军将领只能命令步兵与敌军正面交火,义和团也配合清军发动进攻。

然而,在俄、德两国的轮番射击下,正面战场的战况完全呈一边倒的态势。清军的枪法非常糟糕,他们的子弹打得过远,只对八国联军的后备队造成了少量损失,八国联军前锋受到的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午一时,这场战争以清军的完败告终,但西摩尔并没有继续进军,而是选择了撤退......

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义和团和清军虽然不能击败联军,但是,他们(尤其是义和团的拳民)悍不惧死的勇气仍震慑了猖狂的侵略者。

当然,廊坊之战只是整场侵略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于此同时,在大沽口炮台、八里台、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捍卫家园的义和团拳民与爱国官兵将生死抛诸脑后,与侵略者进行了一场又一场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在此期间,清军总兵罗荣光、聂士诚光荣殉国。

虽说,八国联军的战斗力全面碾压中国军队,但是,顽强的中国人仍令统治者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随着战况愈发激烈,河北、山东等地的义和团纷纷前往天津,以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的枪炮。除了义和团之外,还有不少爱国群众参与到这场战争中。

根据文献的记载,河北霸州的老百姓积极抗击侵略者,三百名爱国群众在这场战争中捐躯。束鹿县旧城的老百姓,更是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与侵略军肉搏,超过四千人牺牲。可以说,顽强的中国人粉碎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大梦,对此,联军统帅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中战略。

于是,之后便有了所谓的《大沽宣言》,发表这份宣言的目的就是想消弭中国人对“瓜分”的疑虑。

中国民众的反抗情绪使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打算,如果,将中国人的强烈反抗作为内因,那么,列强之间的利益矛盾就是外因。

根据文献中对各列强国态度的记载来看,他们许多意见并不统一,毕竟,每个列强都是围绕着“利益”为核心的,他们之间的利益目标难免会产生冲突。在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侵略者们既相互勾结,又在暗中勾心斗角。在攻陷京城后,列强之间的矛盾终于激化。

自沙俄建国以来,便始终对我国富饶的东北地区虎视眈眈,沙俄当局趁着联军侵华的契机,出兵侵占了东三省。不过,沙俄当局并没有考虑到此举竟会引发其他列强国的不满,日、英、美三方的侵略利益受到直接损害,这三个国家立即将矛头指向俄国。

在俄军有所行动后,日本当局立即派兵进驻朝鲜,钳制俄军。与此同时,日本的外交官四处奔走,积极寻找反俄同盟。俄国的在华势力愈发膨胀,英国人感到空前的不安。对于英国来说,阻止俄国继续侵占中国东北是远东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然而,此时的英国已将主力投入到英布战争中,没有余力对抗如日中天的沙俄。因此,英国只能采取另一种方式限制沙俄,那就是:在外交上笼络日本,支持日本对抗沙俄。

当然,除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外,列强对在华代理人人选的意见上也不能保持同步。

李鸿章能否担任和谈代表,各列强国对此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在八国联军即将攻陷京城时,清政府将一切重担交到李鸿章头上,让他全权代理外交事务,与列强进行交涉。对此,各列强国的反应并不一致。为了占据谈判场上的主动性,迫使清政府认同沙俄入侵东北的合法性,沙俄代表承认了李鸿章的代表资格,并同意与中国和谈。

为了取得主导地位,沙俄提出让各国军队撤出北京的建议。然而,沙俄代表在提出这项提议后,立即遭到了除法国外的其他列强的反对。为了防止沙俄一家独大,英、德等国对李鸿章出任议和代表持反对态度,并想方设法阻止清廷与沙俄进一步交涉。为了破坏和谈,英、德等国提出了让清廷难以接受的条件,那就是惩治的“罪魁祸首”——慈禧。

在这种情况下,列强必须找出一套能够让各方都满意的方案。美国当局是“门户开放”政策的谋划者,所以,美国人始终对瓜分中国持反对态度,主张维持清朝的原状。随着英国提出“门户开放”这一照会,谈判场上的形势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再加上,慈禧始终对列强谄谀献媚,表示要尽一切努力讨各国欢心。于是,各怀鬼胎的列强终于达成共识,在不追究慈禧责任的情况下,与中国和谈。

综上所述,列强起初并没有瓜分中国的野心,只是清政府的衰弱让他们得到了这种机会。然而,由于中国军民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展现出中国人顽强的一面,再加上,列强之间与日俱增的矛盾,“瓜分中国”这项计划流产,最后,列强将重点放在“以华制华”这项政策上。之后,列强便决定扶植中国政府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来镇压中国的人民。

自此,用中国人制服中国人,成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惯用的伎俩之一。直到清朝灭亡后,列强又相继扶植袁世凯、各地地方军阀、蒋介石、汪精卫伪政权等势力,以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

虽然到了今天,这个“以华制华”的战略方针,他们仍在实施。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以美国为首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台湾问题上,不支持“分裂”,也不对“中国统一台湾”发表任何明确的态度。其实,他们的目的,就是以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并以此谋求本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

所以,这也是我国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4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