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狐狸鱼 >> 狐狸鱼的繁衍 >> 清明一首祭扫诗,看透红尘,忙来忙去到底为
▼
01
浮生一梦
世界很大,大到一辈子也走不完。
人生很短,短到在历史上留不下几个名字。
百年后,能有人为自己立一块碑,就算证明在人间走一遭了。
至于死后什么样,没人知道。
苏东坡叹“春宵一刻值千金”,是因为他看透了,宦海沉浮,所争不过是功名利禄。
最后尘土各归,依然:清欢是味儿!
现代人喜欢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呢?
心若是窄的,走到哪里都有死胡同。
真正的开阔,是对人生的理解和认知。
许多人一辈子都比较茫然,无暇去想生与死的问题,但他们活得很开心,这也就足够了。
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思想家。
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真正的快乐,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饮者而言,有酒就是人生。
你觉得他颓废,然子非鱼,焉知鱼所乐也。
适逢清明,怀思先人,故我们读一首颇具人生哲理的诗。
或许读完以后,我们都能从中明白点什么。
02
有酒当歌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出自高翥的《清明日对酒》
高翥(zhù),南宋诗人,江湖游士,一生贫困,无官无仕,晚年更拮,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窝棚就算居所了,还自名“信天巢”。
可见,他是个乐观的人。
一个一生布衣,又不会过日子的人,能有多首诗留存下来,那他一定有特别之处。
比如他的文采。
诗文大意可解为:
南北山坡上有很多墓地,每到清明时节便多了许多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钱像白色的蝴蝶一般到处飞舞,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俨然染了红色的杜鹃(子规啼血);
然而到了黄昏时分,墓地又变得一片荒凉,只有狐狸躺在坟山睡觉,儿女们回到家中依然欢声笑语。
人生本来就如此现实,今朝有酒今朝且醉,百年之后一滴也带不到地下。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版本,传明朝人劝架,无果,遂把高翥这首改了几字,于是吵架的人握手言和:
南北山头争墓田,清明殴斗各纷然。衣衫撕作白蝴蝶,脑袋打成红杜鹃。
日落死尸眠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人生有事须当让,寸土何曾到九泉。
不得不说,改编的人也是很有才!
03
真正的孝
现代人活得都比较累,主要还是源于思想意识的滞停。
比如说“孝道”和“传承”,百善孝为先,这话固然是对的,父母生养当膝下承欢。
但是,孝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从心里觉得这是生而为人必须要做的事,是天性。
否则“养儿防老”这个观念,就让父母成了子女的天然债权人。
所以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总是要说:我辛辛苦苦养了你这么大……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孙子变成了爷爷,爷爷变成了孙子。
爷爷养了爸爸还要养孙子,所以爷爷会苦一辈子。
那为什么不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呢?
(精心研磨,倾力巨献)
爷爷到了该享清福的年纪,就让他去享受人生,如果每代人都这么做,是不是哪一辈人都能活得很开心?
可现实就是现实,因为女儿承担了赡养的责任,将来必须要尽孝,要养老送终,那父母作为“债权人”就会下意识地去维护子女有能力完成这项使命。
于是,就谁都活得不轻松,婆媳关系也就越激化矛盾越大。
结果是,正如高翥在诗中所写,子女在父母行将就木时履行了自己该做的事,偶尔清明伤感一回,平常依旧欢歌笑语。
可每个人都会老,然后“行孝”这件事就成了恶性循环,每个人都要奋斗到谁也走不动了,才能卸下身上这副担子。
最正确的做法是,做子女的应该让父母早点脱产,去过他们那代人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而不是一直牵扯父母,为自己奋斗完,还要去为自己的儿子奋斗。
什么叫孝?真正的孝不是记得父母祭日,而是在他们生前就满足他们的愿望,还他们自由的天空。
永远不要用亲情去相互绑架。
-END-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四月你好,三月再见:苏东坡一首题画诗,写尽人间春景闰二月不上坟?那是你没听过:闰月清明去祭祖,子孙后辈都有福作者:明月,舞文弄墨,且看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