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鱼

民间故事狐狸精要招男子为婿,却因此招致灭

发布时间:2022/9/20 16:50:15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335250738712410&wfr=spider&for=pc

唐朝咸通年间的庚寅年,卢龙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张直方,上奏章请求入朝觐见皇上,皇上同意了。

那这个张直方是谁呢?又为什么非要入朝觐见皇上?这要从张直方的家族说起。

张家世代统治燕地,不仅为官清廉,还会为百姓着想。当地的风气十分祥和,因此,皇帝也很喜欢张家,经常奖赏张家。

但是,等到张家轮到张直方这个纨绔子弟当家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张直方从不关心民生,拥有镇守一方的权力,却只知道饮酒作乐和无节制地外出打猎。

而且,张直方经常在道路上摆放捕兽的夹子,百姓家养的狗和猪都被他抓走了。对待仆人也很严苛,稍不顺心就会立即杀掉。

有人说:“天子脚下,你们不能擅自行杀戮之事!”

张直方的母亲不屑地说:“在燕地,还有比我儿子更尊贵的人吗?”

此事被其他官僚知道,纷纷上书陈列张直方的罪状,请求皇帝把他抓起来。张直方听到了消息,这才急急忙忙过来向皇上求情,诉说祖辈的各种功勋。

皇上念及张家以前的政绩,只是把他贬为司马,分配洛阳。

到了洛阳,张直方也没有收敛,该吃吃该玩玩,尤其愈加沉迷打猎,以至于洛阳四周的飞禽走兽都很害怕张直方。

洛阳有位名叫王知古的贡士,对儒家学说有些了解,但没能讨到一官半职,于是居住在洛阳城中,天天在别人家喝酒。

有人把王知古介绍给张直方,二人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天天黏在一起。

一天,王知古去找张直方聊天,正巧碰见张直方出门打猎,便请求张直方带上自己。当时正值寒冬,张直方见王知古冻得鼻子发红,就命令仆人把他的衣服脱下来给王知古穿上。

王知古脱下外套,套进仆人的黑布衣服之后,又穿上自己的外套,随张直方打猎去了。

二人打了一整天的猎,后半场王知古兴致缺缺,便一边喝酒一边骑着马四处溜达。就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王知古猛然看见一只大狐狸,不由得心里痒痒的,策马追去。

直至夜幕降临,王知古的酒劲也消得差不多了。没抓到狐狸不说,自己还迷路了。

正在王知古不知道该怎么联系张直方时,忽然看见一处气派的宅院。寒风冷冽,哆哆嗦嗦的王知古没有细想,立马上前敲门,请求主人收留。

侍女见王知古相貌堂堂,又很可怜,就把他迎了进来。侍女交代,家中的男主人不在家,只有夫人和女儿在,夜已深了,夫人不便出来见客,只好委屈王知古住在外厅。

王知古点点头,谢过主人家的仁慈。不大一会儿,侍女又端来了一碗热汤,为王知古暖暖身子。

王知古一边喝汤,一边和侍女聊天。正巧侍女也读过一些书,见王知古言谈之间似乎很有学问的样子,又问了问王知古的家世。结果越说越高兴,侍女问道:

“您即年轻,举止又端正,还很有才学,有没有想过成家呢?”

王知古正色道:“我的学问不算什么,更不敢想成家这件事。要说我有什么幸运的事,那就是能在危难之中,得到您家的救助。”

侍女笑了,走进内室和夫人说了两句话,又出来对王知古说:

“我家夫人说了,她平生没什么愿望,只是牵挂的就是小女儿的亲事。今天的相遇,就是一种缘分,更何况您英俊大方,富有才气,家世也不错。夫人想的是,您要是不嫌弃我们家,就了了夫人的心愿吧!”

从刚进来,一见到如此富丽堂皇的院子时,王知古的心早就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又听说男主人不在,更是厚着脸皮住在了外厅。此时,一听夫人有这样的好意,立马答应下来。

这时,夜已深了。侍女领王知古来到一间屋子,为他简单收拾一下屋内。王知古顺势脱下外衣,侍女看见王知古里面穿着奴仆的衣服,疑惑地问道:

“您怎么穿着这样的衣服呢?”

王知古随口答道:“啊,这是我的好朋友张直方怕我冷,出门时要我穿上的。”

谁知道,“张直方”的名字刚刚说出口,侍女的脸色忽然大变,顾不上什么礼节,一边向内室的方向跑,一边喊道:

“夫人,错了!错了!他是张直方的朋友啊!”

还没等王知古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大大小小的家仆推了出去。再一扭身,那座宅子也不见了。

早上,王知古好不容易找到了张直方,把昨天夜里的经过对张直方说了。张直方想了想,要王知古带他去看。

王知古凭着记忆带着张直方来到夜里来到的地方,果然没有住宅。张直方看后却哈哈大笑,命一波人张弓搭箭,再令一波人拿着铁锹一边挖一边熏。

不一会儿,就有很多狐狸逃了出来。张直方那天,总计捉了一百多只的狐狸。

王知古见了这一幕,回想起夜里侍女惊恐地尖叫,缓缓地说道:“原来山中精怪,也怕人间的张直方啊!”

在这则故事中,张直方权势滔天,却为恶一方。虽然,故事中没有过多叙述张直方是怎么鱼肉百姓的,但巧妙地用妖怪也怕张直方这件事,来衬托他的飞扬跋扈。

故事改编于《三水小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468.html
------分隔线----------------------------